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
英文别名
bis(N-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Cu(II);pyrrolidine-1-carbodithioic acid ; copper (II)-salt;Pyrrolidin-1-dithiocarbonsaeure; Kupfer(II)-Salz
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2C5H8NS2*Cu
mdl
——
分子量
356.06
InChiKey
OOBSIWXWAWTOTL-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91
  • 重原子数:
    9.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
  • 拓扑面积:
    3.24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乙二醇 作用下, 反应 6.0h, 生成 copper(II) sulfide
    参考文献:
    名称:
    Application of 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 and Bis(diethyldithiocarbamato)Cd(II) as Antioxidant Additives, Precursor for CuS and CdS Nanoparticles and Antibacterial Agent
    摘要:
    研究了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铜(II)和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II)作为前体,通过热分解法合成 CuS 和 CdS 纳米粒子,并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报告了 Cd(II) 类似物的抗氧化添加行为及其抗菌研究。热研究表明,二硫代 Cd(II) 衍生物比二硫代 Cu(II) 衍生物更稳定。
    DOI:
    10.14233/ajchem.2015.18898
  • 作为产物:
    描述:
    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盐 、 copper dichloride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25h, 以74%的产率得到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
    参考文献:
    名称:
    浓度对 N-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分子前体合成有机钝化 Cu2-xS 纳米颗粒的影响
    摘要: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DTC) 化合物因其与各种金属离子的强配位能力而备受关注 [1]。这导致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学和分析化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体通常通过胺(伯胺或仲胺)与二硫化碳 (CS2) 在强碱存在下反应制备 [3-5]。在过去的几年中,基于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金属配合物的热解已被证明是合成金属硫属化物纳米粒子的最有趣的途径 [6]。它们在分子结构中的多功能性(高自旋-低自旋交叉现象)使它们成为合成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的研究对象 [7]。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探索了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化合物作为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的前体的热解。Ajibade 和 Osuntokun 在十六胺中热解杂配复合物 [8] 以获得 ZnS、CdS 和 HgS 量子点。获得了 ZnS 点,而分别获得了 CdS 和 HgS 的球形和团聚形状。Nirmal 及其同事使用 Cd 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DOI:
    10.14233/ajchem.2018.2136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achinidis, John; Grant, Michael W.,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1981, vol. 34, p. 2195 - 2216
    作者:Sachinidis, John、Grant, Michael W.
    DOI:——
    日期:——
  • Ondo, Benjamin Mve; Barbier, Jean-Pierre; Hugel, Rene P., 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 - Part S
    作者:Ondo, Benjamin Mve、Barbier, Jean-Pierre、Hugel, Rene P.
    DOI:——
    日期:——
  •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n Synthesis of Organic Passivated Cu2-xS Nanoparticles from N-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Molecular Precursor
    作者:K. Mnqiwu、T. Xaba、M.J. Moloto、K.P. Mubiayi、T.P. Mofokeng
    DOI:10.14233/ajchem.2018.21360
    日期:——
    attention due to their strong coordinating capacity with various metal ions [1].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wide usage of dithiocarbamate compounds in several areas such as in 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 Dithiocarbamate ligands are normally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an amine (either primary or secondary) with carbon disulfide (CS2) in the presence of a strong base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DTC) 化合物因其与各种金属离子的强配位能力而备受关注 [1]。这导致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学和分析化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体通常通过胺(伯胺或仲胺)与二硫化碳 (CS2) 在强碱存在下反应制备 [3-5]。在过去的几年中,基于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金属配合物的热解已被证明是合成金属硫属化物纳米粒子的最有趣的途径 [6]。它们在分子结构中的多功能性(高自旋-低自旋交叉现象)使它们成为合成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的研究对象 [7]。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探索了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化合物作为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的前体的热解。Ajibade 和 Osuntokun 在十六胺中热解杂配复合物 [8] 以获得 ZnS、CdS 和 HgS 量子点。获得了 ZnS 点,而分别获得了 CdS 和 HgS 的球形和团聚形状。Nirmal 及其同事使用 Cd 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 Application of 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 and Bis(diethyldithiocarbamato)Cd(II) as Antioxidant Additives, Precursor for CuS and CdS Nanoparticles and Antibacterial Agent
    作者:Nibedita Gogoi、Pradip K. Gogoi
    DOI:10.14233/ajchem.2015.18898
    日期:——
    Bis(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o)Cu(II) and bis(diethyldithiocarbamato)Cd(II) are studied as a precursor for synthesizing CuS and CdS nanoparticles by thermolysis method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 by SEM. The antioxidant additive behaviour of Cd(II) analogue and its antibacterial studies are reported. Therm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Cd(II) dithio derivative is more stable than the Cu(II) dithio detrivative.
    研究了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铜(II)和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II)作为前体,通过热分解法合成 CuS 和 CdS 纳米粒子,并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报告了 Cd(II) 类似物的抗氧化添加行为及其抗菌研究。热研究表明,二硫代 Cd(II) 衍生物比二硫代 Cu(II) 衍生物更稳定。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2R,2''R)-(-)-2,2''-联吡咯烷 麦角甾-7,22-二烯-3-基亚油酸酯 马来酰亚胺霉素 马来酰亚胺基甲基-3-马来酰亚胺基丙酸酯 马来酰亚胺丙酰基-dPEG4-NHS 马来酰亚胺-酰胺-PEG6-琥珀酰亚胺酯 马来酰亚胺-酰胺-PEG24-丙酸 马来酰亚胺-酰胺-PEG12-丙酸 马来酰亚胺-四聚乙二醇-羧酸 马来酰亚胺-四聚乙二醇-丙酸叔丁酯 马来酰亚胺-六聚乙二醇-丙酸叔丁酯 马来酰亚胺-二聚乙二醇-丙酸叔丁酯 马来酰亚胺-三(乙烯乙二醇)-丙酸 马来酰亚胺-一聚乙二醇-羧酸 马来酰亚胺-一聚乙二醇-丙烯酸琥珀酰亚胺酯 马来酰亚胺-PEG3-羟基 马来酰亚胺-PEG2-胺三氟醋酸盐 马来酰亚胺-PEG2-琥珀酰亚胺酯 马来酰亚胺 频哪醇硼酸酯 顺式4-甲基吡咯烷酮-3-醇盐酸盐 顺式3,4-二氨基吡咯烷-1-羧酸叔丁酯 顺式-二甲基 1-苄基吡咯烷-3,4-二羧酸 顺式-N-[2-(2,6-二甲基-1-哌啶基)乙基]-2-氧代-4-苯基-1-吡咯烷乙酰胺 顺式-N-Boc-吡咯烷-3,4-二羧酸 顺式-5-苄基-2-叔丁氧羰基六氢吡咯并[3,4-c]吡咯 顺式-4-氧代-六氢-吡咯并[3,4-C]吡咯-2-甲酸叔丁酯 顺式-3-氟-4-羟基吡咯烷-1-羧酸叔丁酯 顺式-3-氟-4-甲基吡咯烷盐酸盐 顺式-2-甲基六氢吡咯并[3,4-c]吡咯 顺式-2,5-二甲基吡咯烷 顺式-1-苄基-3,4-吡咯烷二甲酸二乙酯 顺式-(9CI)-3,4-二乙烯-1-(三氟乙酰基)-吡咯烷 顺-八氢环戊[c]吡咯-5-酮盐酸盐 非星匹宁 阿维巴坦中间体1 阿曲生坦中间体 阿曲生坦 间甲氧基苯乙腈 铂(2+)羟基乙酸酯-吡咯烷-3-胺(1:1:1) 钾2-氧代吡咯烷-1-磺酸酯 钠1-[(9E)-9-十八碳烯酰基氧基]-2,5-二氧代-3-吡咯烷磺酸酯 金刚烷-1-基(吡咯烷-1-基)甲酮 酸-1-吡咯烷-1,4-氨基-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酯,(2S,4R)- 酚丙氢吡咯 试剂3-Mercaptopropanyl-N-hydroxysuccinimideester 西他利酮 血红素酸 螺虫乙酯残留代谢物Mono-Hydroxy 萘吡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