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3-氧代-4H-喹喔啉-2-基)乙酰肼 | 4188-03-8

中文名称
2-(3-氧代-4H-喹喔啉-2-基)乙酰肼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hydrazinocarbonylmethylquinoxalin-2(1H)-one
英文别名
2-(3-oxo-4H-quinoxalin-2-yl)acetohydrazide
2-(3-氧代-4H-喹喔啉-2-基)乙酰肼化学式
CAS
4188-03-8
化学式
C10H10N4O2
mdl
——
分子量
218.215
InChiKey
GJZNGOQUHOTIJ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6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
  • 拓扑面积:
    96.6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3-氧代-4H-喹喔啉-2-基)乙酰肼 生成 3-(5-oxo-4,5-dihydro-[1,2,4]oxadiazol-3-yl)-1H-quinoxalin-2-one
    参考文献:
    名称:
    Klicnar,J. et al., Collection of Czechoslovak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65, vol. 30, p. 3092 - 3101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novel quinoxalinone derivatives
    作者:Mohamed A. Shaaban、Omneya M. Khalil、Khaled R. Ahmed、Phoebe F. Lamie
    DOI:10.3184/030823409x12510409044803
    日期:2009.9
    3-[2-bromobenzylidenehydrazinocarbonyl-methyl]quinoxalin-2(1H)-one was cyclised to oxadiazolinyl derivative using acetic anhydride. Furthermore, 3-[5-sulfanylidene-4,5-dihydro-1,3,4-oxadiazol-2-yl)methyl]quinoxalin-2(1H)-one was employed as a precursor in the synthesis of some novel 2(1H)-quinoxalinones. Some of the newly prepared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for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using ofloxacin as the
    3-肼基羰基甲基喹喔啉-2(1H)-one 与邻苯二甲酸酐、某些芳香醛、异氰酸酯和异硫氰酸苯酯的反应提供相应的酰亚胺、席夫氏、半-和氨基硫脲衍生物。用氯乙酸、硫酸和氢氧化钠处理 3-[2-(苯基氨基甲酰基)肼基羰基甲基]喹喔啉-2(1H)-one 产生环化衍生物。此外,使用乙酸酐将 3-[2-bromobenzylidenehydrazinocarbonyl-methyl]quinoxalin-2(1H)-one 环化为恶二唑啉基衍生物。此外,3-[5-sulfanylidene-4,5-dihydro-1,3,4-oxadiazol-2-yl)methyl]quinoxalin-2(1H)-one 作为前体用于合成一些新型 2( 1H)-喹喔啉酮。使用氧氟沙星作为参考标准,评估了一些新制备的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 Klicnar,J. et al., Collection of Czechoslovak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965, vol. 30, p. 3092 - 3101
    作者:Klicnar,J. et a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