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chloro-5-(2-(4-(3-(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1-yl)ethyl)benzene-1,2-diamine | 1048380-02-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chloro-5-(2-(4-(3-(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1-yl)ethyl)benzene-1,2-diamine
英文别名
——
3-chloro-5-(2-(4-(3-(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1-yl)ethyl)benzene-1,2-diamine 化学式
CAS
1048380-02-4
化学式
C19H22ClF3N4
mdl
——
分子量
398.859
InChiKey
BBQIUOQOSVHGE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89
  • 重原子数:
    27.0
  • 可旋转键数:
    4.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7
  • 拓扑面积:
    58.52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4.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甲酸3-chloro-5-(2-(4-(3-(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1-yl)ethyl)benzene-1,2-diamine 反应 2.0h, 以94%的产率得到4-Chloro-6-(2-{4-[3-(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1-yl}ethyl)-1H-benzimid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D 2和5-HT 1A受体的混合配体的4-卤代-6- [2-(4-芳基哌嗪-1-基)乙基] -1H-苯并咪唑的合成,结合性质和受体对接。
    摘要:
    在该出版物中,我们描述了4-卤代6-[2-(4-(4-芳基哌嗪-1-基)乙基] -1H-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结合特性和受体对接,这是一种具有潜在抗精神病药物特性的新化合物。使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测定法评估对多巴胺D(1)-样和D(2)-样和血清素5-HT(1A)受体的亲和力。测试的所有化合物对D(2)-样和5-HT(1A)受体具有亲和力,但对D(1)-样受体无活性。卤代6- [2-(2-(4-芳基哌嗪-1-基)乙基] -1H-苯并咪唑与非卤代同类物相比具有更高的亲和力。为了解释结合测定的结果,对选定的配体进行了计算机对接分析。我们的分析表明,苯并咪唑环上的卤素原子与D(2)-like的Ser-122和5-HT(1A)受体的Trp-358之间的稳定相互作用。使用从头算法计算这些相互作用的能量贡献。
    DOI:
    10.1016/j.ejmech.2007.09.027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D 2和5-HT 1A受体的混合配体的4-卤代-6- [2-(4-芳基哌嗪-1-基)乙基] -1H-苯并咪唑的合成,结合性质和受体对接。
    摘要:
    在该出版物中,我们描述了4-卤代6-[2-(4-(4-芳基哌嗪-1-基)乙基] -1H-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结合特性和受体对接,这是一种具有潜在抗精神病药物特性的新化合物。使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测定法评估对多巴胺D(1)-样和D(2)-样和血清素5-HT(1A)受体的亲和力。测试的所有化合物对D(2)-样和5-HT(1A)受体具有亲和力,但对D(1)-样受体无活性。卤代6- [2-(2-(4-芳基哌嗪-1-基)乙基] -1H-苯并咪唑与非卤代同类物相比具有更高的亲和力。为了解释结合测定的结果,对选定的配体进行了计算机对接分析。我们的分析表明,苯并咪唑环上的卤素原子与D(2)-like的Ser-122和5-HT(1A)受体的Trp-358之间的稳定相互作用。使用从头算法计算这些相互作用的能量贡献。
    DOI:
    10.1016/j.ejmech.2007.09.02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