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ert-butyl (1R,2S)-3-(benzyloxy)-1-(naphthalene-2-yl)-2-nitropropylcarbamate | 1219808-82-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ert-butyl (1R,2S)-3-(benzyloxy)-1-(naphthalene-2-yl)-2-nitropropylcarbamate
英文别名
——
tert-butyl (1R,2S)-3-(benzyloxy)-1-(naphthalene-2-yl)-2-nitropropylcarbamate化学式
CAS
1219808-82-8
化学式
C25H28N2O5
mdl
——
分子量
436.508
InChiKey
NGOVJCVJLAAUDS-DHIUTWEW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27
  • 重原子数:
    32.0
  • 可旋转键数:
    8.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2
  • 拓扑面积:
    90.7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5.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ert-butyl (1R,2S)-3-(benzyloxy)-1-(naphthalene-2-yl)-2-nitropropylcarbamate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 nickel(II) chloride hexahydr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25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异双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双功能催化:用于合成选择性催化不对称硝基-曼尼希反应的 Cu/Sm/Schiff 碱配合物
    摘要:
    描述了由异双金属 Cu/Sm/双核希夫碱配合物促进的催化不对称顺式选择性硝基-曼尼希反应的全部细节,证明了异双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双功能催化的有效性。由 Cu(OAc)(2)/Sm(O-iPr)(3)/Schiff 碱 1a = 1:1:1 与非手性酚添加剂制备的第一代系统部分成功地实现了同选择性催化不对称硝基-曼尼希反应。第一代系统的基板范围和局限性仍然存在问题。在对 Sm(O-iPr)(3) 制备的催化剂进行机理研究后,我们重新优化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 Sm(O-iPr)(3) 相比,衍生自 Sm(5)O(O-iPr)(13) 的催化剂显示出更广泛的底物通用性以及更高的反应性和立体选择性。Sm(5)O(O-iPr)(13) 的优化体系适用于各种芳香族、杂芳香族和可异构化脂肪族 N-Boc 亚胺,得到 66-99% ee 的产物,syn/anti = >20:1 -13:1。还使用衍生自
    DOI:
    10.1021/ja100514y
  • 作为产物:
    描述:
    tert-butyl naphthalen-2-ylmethylenecarbamate1-benzyloxy-2-nitroethane 在 C20H20CuN2O44-甲氧基苯酚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2.0h, 生成 tert-butyl (1S,2R)-3-(benzyloxy)-1-(naphthalene-2-yl)-2-nitropropylcarbamate 、 tert-butyl (1R,2S)-3-(benzyloxy)-1-(naphthalene-2-yl)-2-nitropropylcarbamate
    参考文献:
    名称:
    异双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双功能催化:用于合成选择性催化不对称硝基-曼尼希反应的 Cu/Sm/Schiff 碱配合物
    摘要:
    描述了由异双金属 Cu/Sm/双核希夫碱配合物促进的催化不对称顺式选择性硝基-曼尼希反应的全部细节,证明了异双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双功能催化的有效性。由 Cu(OAc)(2)/Sm(O-iPr)(3)/Schiff 碱 1a = 1:1:1 与非手性酚添加剂制备的第一代系统部分成功地实现了同选择性催化不对称硝基-曼尼希反应。第一代系统的基板范围和局限性仍然存在问题。在对 Sm(O-iPr)(3) 制备的催化剂进行机理研究后,我们重新优化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 Sm(O-iPr)(3) 相比,衍生自 Sm(5)O(O-iPr)(13) 的催化剂显示出更广泛的底物通用性以及更高的反应性和立体选择性。Sm(5)O(O-iPr)(13) 的优化体系适用于各种芳香族、杂芳香族和可异构化脂肪族 N-Boc 亚胺,得到 66-99% ee 的产物,syn/anti = >20:1 -13:1。还使用衍生自
    DOI:
    10.1021/ja100514y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