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3',4'-trihydroxy-2-(3-hydroxyphenyl)acetophenone | 1145835-86-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3',4'-trihydroxy-2-(3-hydroxyphenyl)acetophenone
英文别名
2-(3-Hydroxyphenyl)-1-(2,3,4-trihydroxyphenyl)ethanone;2-(3-hydroxyphenyl)-1-(2,3,4-trihydroxyphenyl)ethanone
2',3',4'-trihydroxy-2-(3-hydroxyphenyl)acetophenone化学式
CAS
1145835-86-4
化学式
C14H12O5
mdl
——
分子量
260.246
InChiKey
JKVJSAIELVQDG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64.4±50.0 °C(predicted)
  • 密度:
    1.483±0.06 g/cm3(Temp: 20 °C; Press: 760 Torr)(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3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7
  • 拓扑面积:
    98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5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3',4'-trihydroxy-2-(3-hydroxyphenyl)acetophenoneN,N-二甲基甲酰胺甲基磺酰氯 作用下, 反应 2.0h, 生成 7,8,3’-trihydroxyisoflavone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异黄酮的自由基清除、抗酪氨酸酶和细胞黑色素生成抑制活性
    摘要: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合成异黄酮在药妆品中的应用潜力。合成了 25 种异黄酮,并评估了它们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蘑菇酪氨酸酶的能力,以及它们对 B16F10 鼠黑色素瘤细胞和 HaCaT 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显示出显着蘑菇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异黄酮在体外 B16F10 黑素细胞中减少细胞黑色素形成和抗酪氨酸酶活性。在测试的异黄酮中,6-羟基黄豆苷元 (2) 是 ABTS.+ 和 DPPH 的最强清除剂。SC50 值分别为 11.3±0.3 和 9.4±0.1 μM 的自由基。Texasin (20) 表现出最有效的蘑菇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IC50 14.9±4.5 μM),而 retusin (17) 分别显示出对 B16F10 黑素细胞中细胞黑色素形成和抗酪氨酸酶活性的最有效抑制。总之,retusin (17) 和 texasin (20) 都表现出强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DOI:
    10.1002/cbdv.201400208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合成异黄酮的自由基清除、抗酪氨酸酶和细胞黑色素生成抑制活性
    摘要: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合成异黄酮在药妆品中的应用潜力。合成了 25 种异黄酮,并评估了它们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蘑菇酪氨酸酶的能力,以及它们对 B16F10 鼠黑色素瘤细胞和 HaCaT 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显示出显着蘑菇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异黄酮在体外 B16F10 黑素细胞中减少细胞黑色素形成和抗酪氨酸酶活性。在测试的异黄酮中,6-羟基黄豆苷元 (2) 是 ABTS.+ 和 DPPH 的最强清除剂。SC50 值分别为 11.3±0.3 和 9.4±0.1 μM 的自由基。Texasin (20) 表现出最有效的蘑菇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IC50 14.9±4.5 μM),而 retusin (17) 分别显示出对 B16F10 黑素细胞中细胞黑色素形成和抗酪氨酸酶活性的最有效抑制。总之,retusin (17) 和 texasin (20) 都表现出强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DOI:
    10.1002/cbdv.20140020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iscovery of Novel 2′,3′,4′-Trihydroxy-2-phenylacetophenone Derivatives as Anti-Gram-Positive Antibacterial Agents
    作者:Hideyuki GOTO、Yuji KUMADA、Hitoshi ASHIDA、Ken-ichi YOSHIDA
    DOI:10.1271/bbb.80532
    日期:2009.1.23
    A number of 2′,3′,4′-trihydroxy-2-phenylacetophenone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and examined for growth inhibition of several kinds of bacteria. 2′,3′,4′-Trihydroxy-2-phenylacetophenone itself exhibited n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but some of its derivatives showed various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depending on functional groups introduced on the 2-phenyl ring. Eighteen out of 24 compounds synthesized in this study appeared to possess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at least two Gram-positive strains of Bacillus subtil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2-(biphenyl-4-yl)-2′,3′,4′-trihydroxyacetophenone being the most active with LC50 of 5.8 μm and 5.6 μm respectively. However, none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exhibited inhibitory effects on Gram-negative strains, such as Escherichia coli, Proteus mirabili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Salmonella enterica, suggesting that anti-Gram-positive specificity of the antibacterial compounds.
    研究人员合成了一些 2′,3′,4′-三羟基-2-苯基苯乙酮生物,并考察了它们对几种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2′,3′,4′-三羟基-2-苯基苯乙酮本身没有抗菌活性,但它的一些衍生物根据在 2-苯基环上引入的官能团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抗菌活性。在本研究合成的 24 种化合物中,有 18 种似乎对至少两种革兰氏阳性菌株枯草杆菌和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其中 2-(联苯-4-基)-2′,3′,4′-三羟基苯乙酮的活性最高,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5.8 μm 和 5.6 μm。然而,合成的化合物均未对革兰氏阴性菌株(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假单胞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产生抑制作用,这表明这些抗菌化合物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特异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E,Z)-他莫昔芬N-β-D-葡糖醛酸 (E/Z)-他莫昔芬-d5 (4S,5R)-4,5-二苯基-1,2,3-恶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5R,5''R)-2,2''-(1-甲基亚乙基)双[4,5-二氢-4,5-二苯基恶唑] (4R,5S)-4,5-二苯基-1,2,3-恶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4''R,5S,5''S)-2,2''-(1-甲基亚乙基)双[4,5-二氢-4,5-二苯基恶唑] (1R,2R)-2-(二苯基膦基)-1,2-二苯基乙胺 鼓槌石斛素 黄子囊素 高黄绿酸 顺式白藜芦醇三甲醚 顺式白藜芦醇 顺式己烯雌酚 顺式-白藜芦醇3-O-beta-D-葡糖苷酸 顺式-桑皮苷A 顺式-曲札芪苷 顺式-二苯乙烯 顺式-beta-羟基他莫昔芬 顺式-a-羟基他莫昔芬 顺式-3,4',5-三甲氧基-3'-羟基二苯乙烯 顺式-1-(3-甲基-2-萘基)-2-(2-萘基)乙烯 顺式-1,2-双(三甲基硅氧基)-1,2-双(4-溴苯基)环丙烷 顺式-1,2-二苯基环丁烷 顺-均二苯乙烯硼酸二乙醇胺酯 顺-4-硝基二苯乙烯 顺-1-异丙基-2,3-二苯基氮丙啶 非洲李(PRUNUSAFRICANA)树皮提取物 阿非昔芬 阿里可拉唑 阿那曲唑二聚体 阿托伐他汀环氧四氢呋喃 阿托伐他汀环氧乙烷杂质 阿托伐他汀环(氟苯基)钠盐杂质 阿托伐他汀环(氟苯基)烯丙基酯 阿托伐他汀杂质D 阿托伐他汀杂质94 阿托伐他汀杂质7 阿托伐他汀杂质5 阿托伐他汀内酰胺钠盐杂质 阿托伐他汀中间体M4 阿奈库碘铵 锌(II)(苯甲醛)(四苯基卟啉) 银松素 铜酸盐(5-),[m-[2-[2-[1-[4-[2-[4-[[4-[[4-[2-[4-[4-[2-[2-(羧基-kO)苯基]二氮烯基-kN1]-4,5-二氢-3-甲基-5-(羰基-kO)-1H-吡唑-1-基]-2-硫代苯基]乙烯基]-3-硫代苯基]氨基]-6-(苯基氨基)-1,3,5-三嗪-2-基]氨基]-2-硫代苯基]乙烯基]-3-硫代 铒(III) 离子载体 I 铀,二(二苯基甲酮)四碘- 钾钠2,2'-[(E)-1,2-乙烯二基]二[5-({4-苯胺基-6-[(2-羟基乙基)氨基]-1,3,5-三嗪-2-基}氨基)苯磺酸酯](1:1:1) 钠{4-[氧代(苯基)乙酰基]苯基}甲烷磺酸酯 钠;[2-甲氧基-5-[2-(3,4,5-三甲氧基苯基)乙基]苯基]硫酸盐 钠4-氨基二苯乙烯-2-磺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