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acenaphthen-5-yl-butyric acid | 38036-08-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acenaphthen-5-yl-butyric acid
英文别名
4-Acenaphthen-5-yl-buttersaeure;4-(1,2-Dihydro-5-acenaphthylenyl)butanoic acid;4-(1,2-dihydroacenaphthylen-5-yl)butanoic acid
4-acenaphthen-5-yl-butyric acid化学式
CAS
38036-08-7
化学式
C16H16O2
mdl
——
分子量
240.302
InChiKey
IDYVPDNJQIGRNJ-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6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1
  • 拓扑面积:
    37.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acenaphthen-5-yl-butyric acid 在 polyphosphonate ester 作用下, 以 乙醚氯仿 为溶剂, 反应 9.0h, 以72%的产率得到4,5,9,10-tetrahydro-8H-acephenanthrylen-7-one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Suzuki偶联-Friedel-Crafts酰化序列合成1-四氢萘酮衍生物的简便方法
    摘要:
    已报道的1-四氢萘酮衍生物是使用Suzuki偶联作为随后的分子内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的关键步骤,由芳基溴化物合成的。
    DOI:
    10.1016/s0040-4020(97)10270-8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Kumar, Satish; Singh, Vijander; Sharma, K. S.,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 Section B 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1980, vol. 19, # 7, p. 542 - 545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Simple Modification of the Wolff-Kishner Reduction
    作者:[not available] Huang-Minlon
    DOI:10.1021/ja01216a013
    日期:1946.12
  • A Modification of the Clemmensen Method of Reduction<sup>1</sup>
    作者:Elmore L. Martin
    DOI:10.1021/ja01299a038
    日期:1936.8
  • CONDENSATIONS AND RING CLOSURES IN THE NAPHTHALENE SERIES. IV. A SYNTHESIS OF ACEPHENANTHRENE
    作者:Louis F. Fieser、Mary A. Peters
    DOI:10.1021/ja01350a035
    日期:1932.11
  • Inter- and Intramolecular Acylations with Hydrogen Fluoride
    作者:Louis F. Fieser、E. B. Hershberg
    DOI:10.1021/ja01874a079
    日期:1939.5
  • Substitution Reactions and Meso Derivatives of 1,2-Benzanthracene
    作者:Louis F. Fieser、E. B. Hershberg
    DOI:10.1021/ja01275a047
    日期:1938.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