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aphtho[1,8-de][1,3,2]dioxaphosphinine 2-oxide | 79772-19-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aphtho[1,8-de][1,3,2]dioxaphosphinine 2-oxide
英文别名
1,8-naphthylene phosphite
naphtho[1,8-de][1,3,2]dioxaphosphinine 2-oxide化学式
CAS
79772-19-3
化学式
C10H7O3P
mdl
——
分子量
206.138
InChiKey
YTMSZDFXVIKOH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06-107℃ (ligroine )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0
  • 重原子数:
    14.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35.5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3.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哌啶naphtho[1,8-de][1,3,2]dioxaphosphinine 2-oxide四氯化碳三乙胺 作用下, 以 氯仿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70%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 atherton-todd 反应作为通用工具合成新的有机磷化合物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七种有机磷化合物在 Atherton-Todd 条件下的行为。因此,系统研究了不同(苯)氧杂膦、二氧杂膦、二氧杂膦和二苯基氧化膦与三种亲核试剂的反应性和选择性。结果证明了 Atherton-Todd 反应对具有不同磷环境和反应性 PH 键的各种有机磷化合物的多功能性。本文研究的亲核试剂被选为胺类和醇类的模型底物。由于有机磷分子是重要且用途广泛的化合物,因此对于广泛的应用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对新的合成方法感兴趣。例如,桥接 1 的单步合成,具有潜在阻燃性能的 3-亚苯基双(二苯基次膦酸盐)被添加到该研究中。此外,该反应还用于合成新型有机磷酐。©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杂原子化学 23:216–222, 2012; 在 wileyonlinelibrary.com 上在线查看这篇文章。DOI 10.1002/hc.21006
    DOI:
    10.1002/hc.21006
  • 作为产物:
    描述:
    N,N-diethylamido-1,8-naphthylene phosphite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以52%的产率得到naphtho[1,8-de][1,3,2]dioxaphosphinine 2-oxide
    参考文献:
    名称:
    Nifant'ev, E. E.; Milliaresi, E. E.; Ruchkina, N. G.,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1, vol. 51, # 7, p. 1295 - 1299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Voropai, L. M.; Ruchkina, N. G.; Milliaresi, E. E.,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5, vol. 55, # 1, p. 55 - 62
    作者:Voropai, L. M.、Ruchkina, N. G.、Milliaresi, E. E.、Nifant'ev, E. E.
    DOI:——
    日期:——
  • NIFANTEV EH. E.; MILLIARESI E. E.; RUCHKINA N. G.; DRUYAN-POLESHCHUK L. M+, ZH. OBSHCH. XIMII, 1979, 49, HO 10, 2390
    作者:NIFANTEV EH. E.、 MILLIARESI E. E.、 RUCHKINA N. G.、 DRUYAN-POLESHCHUK L. M+
    DOI:——
    日期:——
  • NIFANTEV EH. E.; MILLIARESI E. E.; RUCHKINA N. G.; DRUYAN-POLESHCHUK L. M+, ZH. OBSHCH. XIMII, 1981, 51, HO 7, 1528-1533
    作者:NIFANTEV EH. E.、 MILLIARESI E. E.、 RUCHKINA N. G.、 DRUYAN-POLESHCHUK L. M+
    DOI:——
    日期:——
  • VOROPAJ, L. M.;RUCHKINA, N. G.;MILLIARESI, E. E.;NIFANTEV, EH. E., ZH. OBSHCH. XIMII, 1985, 55, N 1, 65-73
    作者:VOROPAJ, L. M.、RUCHKINA, N. G.、MILLIARESI, E. E.、NIFANTEV, EH. E.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