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3-di-p-tolylnaphthalen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3-di-p-tolylnaphthalene
英文别名
1,3-Bis(4-methylphenyl)naphthalene
1,3-di-p-tolylnaphthalen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4H20
mdl
——
分子量
308.423
InChiKey
ABLLVBKVQJIER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7.2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8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碘苯对甲基苯乙酮silver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 C54H58Cl4N4P2Pd2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以85%的产率得到1,3-di-p-tolylnaphthalene
    参考文献:
    名称:
    双金属钯催化α-芳基化和环化合成萘的实验与理论
    摘要:
    我们报告了双金属 Pd(I) 和 Pd(II) 配合物与双齿 2-膦基咪唑配体的合成及其产生取代萘的催化活性。该过程包括芳基碘化物和 2 当量的酮通过连续的酮 α-芳基化偶联,然后成环以区域选择性方式生成二取代和四取代的萘。证明了芳基碘化物和酮伙伴的出色底物范围,包括杂芳基碘化物的底物范围。在这种转变中,双金属 Pd 配合物比单金属 Pd 催化剂更具反应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同位素效应实验和底物竞争实验用于检查双金属机制、反应性和选择性。
    DOI:
    10.1021/acscatal.1c0273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igand-Free and Solvent-Free Synthesis of 1,3-Disubstituted Naphthalenes through Stille Coupling
    作者:Taoufik Rohand、Sanae Sbi、Victor Mkpenie、Kiyoshi Tanemura
    DOI:10.1055/s-0039-1690850
    日期:2020.6
    (o-ethynylphenyl)acetyl chloride with design of a new synthetic strategy by Stille coupling using functionalized organostannanes. The method affords excellent yields of the substituted naphthalenes and accommodates a wide variety of functional groups under mild conditions. Mechanistic studies show intramolecular cyclization as a major step following C–C bond coupling.
    多种 1,3-二取代萘已通过钯催化的(邻乙炔基苯基)乙酰氯环化制备,并设计了一种使用功能化有机锡烷的 Stille 偶联新合成策略。该方法提供了优异的取代萘收率,并在温和的条件下容纳了多种官能团。机理研究表明,分子内环化是 C-C 键偶联后的一个主要步骤。
  • Experiment and Theory of Bimetallic Pd-Catalyzed α-Arylation and Annulation for Naphthalene Synthesis
    作者:Chloe C. Ence、Erin E. Martinez、Samuel R. Himes、S. Hadi Nazari、Mariur Rodriguez Moreno、Manase F. Matu、Samantha G. Larsen、Kyle J. Gassaway、Gabriel A. Valdivia-Berroeta、Stacey J. Smith、Daniel H. Ess、David J. Michaelis
    DOI:10.1021/acscatal.1c02731
    日期:2021.8.20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of bimetallic Pd(I) and Pd(II) complexes with bidentate 2-phosphinoimidazole ligands and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to generate substituted naphthalenes. This process involves the coupling of an aryl iodide and 2 equiv of a ketone via sequential ketone α-arylation and then annulation to generate disubstituted and tetrasubstituted naphthalenes in a regioselective manner. Excellent
    我们报告了双金属 Pd(I) 和 Pd(II) 配合物与双齿 2-膦基咪唑配体的合成及其产生取代萘的催化活性。该过程包括芳基碘化物和 2 当量的酮通过连续的酮 α-芳基化偶联,然后成环以区域选择性方式生成二取代和四取代的萘。证明了芳基碘化物和酮伙伴的出色底物范围,包括杂芳基碘化物的底物范围。在这种转变中,双金属 Pd 配合物比单金属 Pd 催化剂更具反应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同位素效应实验和底物竞争实验用于检查双金属机制、反应性和选择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