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鼠体内被快速吸收和分解,半衰期(DT50)约为4~5小时。主要代谢物为乙基-2-羟基-5-甲基-6-吡唑[1,5-a]密啶碳酸盐,部分以硫酸盐螯合物形式存在,通过尿液排出。小麦叶的DT50约19天,随后水解成具有磷酸键、含β-葡糖苷的吡唑并吡啶化合物。土壤降解主要通过磷酸基团的裂解和碳酸盐的皂化过程,进一步降解为杂环物质,并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尽管退化率受土壤类型和特性的影响,但与土壤性质并无直接关联。DT50(%10~21天),DT90(野外)约为111~235天。吡菌磷能被土壤强烈吸收,Koc值为1332~2670(计算)。专题研究和浸出模型表明吡菌磷不会从土壤中浸出。
毒性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632毫克/千克,雌大鼠为460毫克/千克,雌家兔为435毫克/千克;大鼠急性经皮LD50大于2000毫克/千克。以5mg/kg和2mg/kg剂量分别喂养大鼠和狗两年,未观察到不良影响。对鱼类有毒,LC100值在8~16毫克/升之间。对蜜蜂也有毒性。
化学性质吡菌磷为无色结晶,熔点(m.p.)为51~53℃,相对密度为1.348(25℃),蒸气压大于0.133×10-3帕斯卡(20℃)、0.221×10-3帕斯卡(50℃)。在2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丙酮121.2%,甲苯>98%,乙酸乙酯89.8%,乙醇9.5%,正己烷1.1%,水0.42%(0.03%)。此外,它还能溶于苯、二甲苯、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容易分解,在干燥条件下储存两年不会产生明显的分解现象。
用途吡菌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菌剂,具有内吸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向顶传导能力,可以通过叶和茎吸收并传导,但根部吸收较差,不宜拌种或土壤施用,残效期长达三周。主要应用于防治谷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的白粉病,同时也能杀蚜虫、螨虫、潜叶蝇以及线虫。如用于防治苹果和桃子的白粉病,每7天喷1次0.05%含量;防治瓜类白粉病时,使用0.03%~0.05%,每隔7~10天喷一次;防治小麦、大麦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30%乳油15~20毫升/平方米对水喷雾;防治黄椰菜和包心菜的白粉病时,每百平方米使用30%乳油4~10毫升。
类别农药
毒性分级剧毒
急性毒性口服-大鼠 LD50: 218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储运特性库房应通风、低温干燥,并与食品原料分开储存运输
灭火剂砂土、干粉、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