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5-phenylthiophen-2-yl)-1H-imidazo[4, 5-f][1,10]phenanthroline | 1185746-71-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5-phenylthiophen-2-yl)-1H-imidazo[4, 5-f][1,10]phenanthroline
英文别名
2-(5-phenylthiophen-2-yl)-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2-(5-phenylthiophen-2-yl)-1H-imidazo[4, 5-f][1,10]phenanthroline化学式
CAS
1185746-71-7
化学式
C23H14N4S
mdl
——
分子量
378.457
InChiKey
FYKUMQGFSZEKK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1
  • 重原子数:
    28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6.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82.7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5-phenylthiophen-2-yl)-1H-imidazo[4, 5-f][1,10]phenanthroline 、 cis-[Ru(4,4′-dimethyl-2,2′-bipyridine)2Cl2]*2H2O 、 sodium perchlorate 、 乙醇 为溶剂, 反应 8.0h, 以67%的产率得到[Ru(4,4′-dimethyl-2,2′-bipyridine)2(2-(5-phenylthiophen-2-yl)-1H-imidazo[4, 5-f][1,10]phenanthroline)](ClO4)2*2H2O
    参考文献:
    名称:
    钌(II)聚吡啶基配合物的细胞吸收,细胞毒性,细胞凋亡,DNA结合,光裂解和分子对接研究。
    摘要:
    细胞活力实验表明,Ru(II)复合物对HeLa肿瘤细胞系表现出显着的剂量依赖性细胞毒性。进一步的流式细胞术实验表明,具有细胞毒性的Ru(II)复合物可诱导HeLa肿瘤细胞系凋亡。我们的数据表明Ru(II)聚吡啶基复合物与DNA结合,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表明Ru(II)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有关。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对接方法用于预测钌配合物的DNA结合亲和力,并具有良好的可视化图像,并提供实验结果。我们的数据表明Ru(II)聚吡啶基复合物与DNA结合,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表明Ru(II)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有关。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对接方法用于预测钌配合物的DNA结合亲和力,并具有良好的可视化图像,并提供实验结果。我们的数据表明Ru(II)聚吡啶基复合物与DNA结合,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表明Ru(II)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其与DNA的相互
    DOI:
    10.1016/j.jphotobiol.2014.02.003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用于检测带有扩展菲咯啉环的钌(II)配合物的DNA结合模式的分析技术。
    摘要:
    这篇综述描述了用于检测DNA探针(例如具有杂环咪唑并菲咯啉(IP)配体的Ru(II)配合物)的分析技术。药物-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有用的生化技术,可用于在体外和体内可视化DNA。与DNA结合的小分子的相互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共价结合,另一类涉及非共价结合。DNA中的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并可能导致抑制所有DNA过程,从而导致细胞死亡。通常,共价相互作用导致核酸结构的永久改变。分子与DNA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可能是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嵌入和沟槽结合所致。DNA探针的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光谱技术来探索。紫外可见光,发射,发射猝灭光谱,粘度和热变性测量。
    DOI:
    10.1007/s10895-017-2151-x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Acid–Base and DNA-Binding Properties of a Thiophen-Appended Ruthenium Complex
    作者:Hong Luo、Zhi-Ping Wang、An-Guo Zhang、Ke-Zhi Wang
    DOI:10.1071/ch10316
    日期:——

    2-(5-Phenylthiophen-2-yl)-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Hptip) and its RuII complex [Ru(bpy)2(Hptip)](PF6)2 (where bpy = 2,2′-bipyridine)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1H NMR spectroscopy, and mass spectrometry. The acid–base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 were studied by UV-visible and luminescence spectrophotometric pH titrations, and ground- and excited-state acidity ionization constants were derived. The DNA-binding properties of [Ru(bpy)2(Hptip)](PF6)2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UV-vis and emission spectroscopy, salt effects, steady-state emission quenching by [Fe(CN)6]4–, DNA competitive binding with ethidium bromide, DNA melting experiments, and viscosity measurement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were also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NA binding properties.

    我们合成了 2-(5-噻吩-2-基)-1H-咪唑并[4,5-f][1,10]罗啉(Hptip)及其 RuII 复合物 [Ru(mby)2(Hptip)](PF6)2(其中 bpy = 2,2′-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1H NMR 光谱和质谱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和发光分光 pH 滴定法研究了复合物的酸碱性质,并得出了基态和激发态酸度电离常数。此外,还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发射光谱、盐效应、[Fe(CN)6]4- 的稳态发射淬灭、DNA 与化乙锭的竞争性结合、DNA 熔化实验和粘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Ru(py)2(Hptip)](PF6)2 的 DNA 结合特性。为了了解 DNA 的结合特性,还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铁(2+)六氟磷酸盐-1,10-菲咯啉(1:2:3) 钼,四羰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kN1,kN10)-,(OC-6-22)- 钌(2+)高氯酸酯-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1:2:3) 邻菲罗啉 苯甲酸,4,4'-[2,8-二(1,1-二甲基乙基)-4,10-二氢芘[4,5-D:9,10-D']二咪唑-5,11-二酰基]双- 胶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1 石杉碱乙 氯化-1,10-菲咯啉水合物 氯(甘氨酰酸基)(1,10-菲咯啉)铜(II) 新铜试剂 新亚铜灵盐酸 吡嗪并[2,3-f]的[1,10]菲咯啉 吡嗪并[2,3-f][1,10]菲罗啉-2,3-二甲腈 吡喃联氮基[1,2,3,4-lmn][1,10]菲并啉二正离子(8CI,9CI) 双(2-苯并[h]喹啉-C2,N')(乙酰丙酮)合铱(III) 双(2,2-二吡啶)-(5-氨基邻二氮杂菲)双(六氟磷酸)钌 双(1,10-菲罗啉)钯(II)双(六氟磷酸盐) 二苯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4,7-二磺酸酯 二氯(1,10-菲咯啉)铜(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铂(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钯(II) 二吡啶并[3,2-a:2',3'-c]吩嗪 二(菲咯啉)(二吡啶并吩嗪)钌(II) 二(氰基)二(1,10-菲咯啉)-铁 二(1,10-菲咯啉)铜 三(1,10-菲咯啉)双(六氟磷酸盐)钴(II) 三(1,10-菲咯啉)三(六氟磷酸盐)钴(III) 三菲咯啉钴(III) 三氟甲基(1,10-菲咯啉)铜(I)[Trifluoromethylator®] 三-(1,10-菲咯啉)钌 三(苯甲酰丙酮酸根)单(邻二氮杂菲)铕(III) 三(二苯甲酰甲烷)单(5-氨基-1,10-菲罗啉)铕(III) 三(1,10-菲咯啉)硫酸铁 丁夫罗林 N-乙基-7,10-二氢-8-硝基-7-氧代-N-乙基-1,10-菲罗啉-3-甲酰胺 N-[4-(苯并[b][1,7]菲并啉-7-基氨基)-3-(甲基氨基)苯基]甲磺酰胺盐酸(1:1) B-1,10-菲罗啉-5-基硼酸 B-1,10-菲罗啉-2-基-硼酸 9-甲酰基-1,10-菲咯啉-2-羧酸 9-溴-1-甲基-1,10-菲咯啉-2-酮 9-氯-1-甲基-1,10-菲咯啉-2-酮 8,15-二去氢-17-甲基-石松定-1(18H)-酮 6-(2-碘苯基)亚氨基-1,10-菲咯啉-5-酮 6,7-二氢-5,8-二甲基二苯并(b,j)(1,10)菲咯啉 6,6'-二氰基-7,7'-二乙氧基-3,3'-(乙烷-1,2-二基)-5,5'-二苯基-2,2'-联-1,8-二氮杂萘 5-醛基-1,10-菲咯啉 5-羧基-1,10-菲罗啉 5-羟基-1,10-菲咯啉 5-硝基邻二氮杂菲-2,9-二羧酸一水合物 5-硝基-6氨基-1,10-邻菲罗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