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4-aminobutyl)-4,7-bis(tert-butoxycarbonyl)-1,4,7-triazacyclononane | 1353017-56-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4-aminobutyl)-4,7-bis(tert-butoxycarbonyl)-1,4,7-triazacyclononane
英文别名
——
1-(4-aminobutyl)-4,7-bis(tert-butoxycarbonyl)-1,4,7-triazacyclononane化学式
CAS
1353017-56-7
化学式
C20H40N4O4
mdl
——
分子量
400.562
InChiKey
RHFCBXHWXLTHKJ-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2
  • 重原子数:
    28.0
  • 可旋转键数:
    4.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
  • 拓扑面积:
    88.34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6.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4-aminobutyl)-4,7-bis(tert-butoxycarbonyl)-1,4,7-triazacyclononane 在 (benzotriazo-1-yloxy)tris(dimethylamino)phosph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 、 1-羟基苯并三唑 作用下, 以 甲醇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3.17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与 Hoechst-TACN 偶联物的质粒 DNA 的相互作用
    摘要:
    摘要 Hoechst 小沟结合剂和 TACN 金属离子配体通过不同长度的疏水性烷基或更亲水性氧乙基连接体连接的新型偶联物家族已被制备。接头连接到 Hoechst 骨架的凸面,从而迫使 TACN 配体退出小沟并与 DNA 的磷酸骨架相互作用。偶联物保留了 Hoechst 的结合模式,其亲和力受接头性质的影响,疏水性越强,效率越高。Cu(II) 或 Zn(II) 的配位对这些参数影响很小。尽管如此,带有 C6 线性烷基接头的 Zn(II) 复合物诱导了 DNA 水解裂解的适度但可重复的加速,这可以归因于缀合物将水解亚基传递到 DNA 磷酸二酯键附近的能力。图形概要
    DOI:
    10.1080/10610278.2019.1699657
  • 作为产物:
    描述:
    1,4-di-tert-butyl 1,4,7-triazonane-1,4-dicarboxylate 在 palladium 10% on activated carbon 、 氢气N,N-二异丙基乙胺 作用下, 以 甲醇乙腈 为溶剂, 反应 120.0h, 生成 1-(4-aminobutyl)-4,7-bis(tert-butoxycarbonyl)-1,4,7-triazacyclonona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与 Hoechst-TACN 偶联物的质粒 DNA 的相互作用
    摘要:
    摘要 Hoechst 小沟结合剂和 TACN 金属离子配体通过不同长度的疏水性烷基或更亲水性氧乙基连接体连接的新型偶联物家族已被制备。接头连接到 Hoechst 骨架的凸面,从而迫使 TACN 配体退出小沟并与 DNA 的磷酸骨架相互作用。偶联物保留了 Hoechst 的结合模式,其亲和力受接头性质的影响,疏水性越强,效率越高。Cu(II) 或 Zn(II) 的配位对这些参数影响很小。尽管如此,带有 C6 线性烷基接头的 Zn(II) 复合物诱导了 DNA 水解裂解的适度但可重复的加速,这可以归因于缀合物将水解亚基传递到 DNA 磷酸二酯键附近的能力。图形概要
    DOI:
    10.1080/10610278.2019.169965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hosphodiester Cleavage Properties of Copper(II) Complexes of 1,4,7-Triazacyclononane Ligands Bearing Single Alkyl Guanidine Pendants
    作者:Linda Tjioe、Tanmaya Joshi、Craig M. Forsyth、Boujemaa Moubaraki、Keith S. Murray、Joël Brugger、Bim Graham、Leone Spiccia
    DOI:10.1021/ic2019814
    日期:2012.1.16
    addition to a tacn ring from L1 ligand, each copper(II) center in C1 is coordinated to a neutral guanidine pendant. In contrast, the guanidinium pendants in C2 and C3 are protonated and extend away from the Cu(II)–tacn units. Complex C1 features a single μ-hydroxo bridge between the two copper(II) centers, which mediates strong antiferromagnetic coupling between the metal centers. Complexes C2 and C3 cleave
    三个新的属配位配体L 1 ·4HCl [1-(2-基乙基)-1,4,7-三氮杂环壬烷四盐酸盐],L 2 ·4HCl [1-(3-基丙基)-1,4,7-三氮杂环壬烷氯化氢]和L 3 ·4HCl [1-(4-基丁基)-1,4,7-三氮杂环壬烷四盐酸盐]是通过用乙基1,4,7-三氮杂环壬烷(tacn)进行选择性N-官能化而制得的,分别是丙基和丁基的侧基。L 1 ·4HCl与Cu(ClO 4)2 ·6H 2 O在碱性溶液中的反应导致单羟基桥连的双核(II)配合物[Cu 2 L 1 2(μ-OH)](ClO 4)3 ·H 2 O(C1),而对于L 2和L 3,组成为[Cu(L 2 H)Cl 2 ] Cl·(MeOH)0.5 ·(H从甲醇DMF溶液中分别结晶出2 O)0.5(C2)和[Cu(L 3 H)Cl 2 ] Cl·(DMF)0.5 ·(H 2 O)0.5(C3)。X射线晶体学分析表明,除了来自L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