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5′-dimethoxy-2,2′ -[4,5-di-methyl-o-phenylenebis(nitrilomethylidyne)]diphenol | 1402349-41-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5′-dimethoxy-2,2′ -[4,5-di-methyl-o-phenylenebis(nitrilomethylidyne)]diphenol
英文别名
5,5'-Dimethoxy-2,2'-[4,5-dimethyl-o-phenylenebis(nitrilomethylidyne)]diphenol;2-[[2-[(2-hydroxy-4-meth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4,5-dimethylphenyl]iminomethyl]-5-methoxyphenol
5,5′-dimethoxy-2,2′ -[4,5-di-methyl-o-phenylenebis(nitrilomethylidyne)]diphenol化学式
CAS
1402349-41-0
化学式
C24H24N2O4
mdl
——
分子量
404.466
InChiKey
BIBOXMXOLCTIJ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5
  • 重原子数:
    30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7
  • 拓扑面积:
    83.6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含有 ONNO 四齿席夫碱配体的 Pd(II) 和 Ni(II) 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光谱表征、理论研究和使用 PdL 作为 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反应的有效均相催化剂
    摘要:
    通过 Pd(OAc) 2和 Ni(OAc) 2 ·4H 2 O 与四齿 ONNO Schiff 碱反应,制备了两种新的钯 (II) 和镍 (II) 席夫碱配合物,由 4,5-二甲基缩合得到-1,2-苯二胺和4-甲氧基水杨醛。元素分析 (CHN) 和其他光谱技术如 FT-IR 和1 H NMR 用于表征合成的配体及其相应的金属配合物。此外,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Pd(II)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衍射分析探索了PdL复合物由于与去质子化的酚 O 原子和来自偶氮甲碱发色团的N原子。采用 B3LYP/Def2-TZVP 理论水平的基于 DFT 的理论计算探索理论结果与通过光谱表征获得的实际数据相对应。
    DOI:
    10.1016/j.poly.2021.115622
  • 作为产物:
    描述:
    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4,5-二甲基-1,2-苯二胺乙醇 为溶剂, 反应 1.5h, 以87%的产率得到5,5′-dimethoxy-2,2′ -[4,5-di-methyl-o-phenylenebis(nitrilomethylidyne)]diphenol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锆 (IV) 席夫碱配合物的扭曲方形反棱镜几何结构:合成、光谱表征、晶体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摘要 通过四齿水杨醛亚胺席夫碱配体与[Zr (L x ) 2 ] 和[Zr (L x ') 2 ] 配体与[Zr (L x ) 2 ] 和[Zr (L x ') 2 ] ] 在甲醇中。这些配体如下:H 2 L x 和H 2 L x ' (x = x' = 1,2,3,4)。使用 FT-IR、1 H NMR、13 C{ 1 H} NMR 光谱技术、元素分析 (CHN) 和 Zr (L 3 ) 2 、Zr (L 1' ) 2 和Zr (L 3' ) 2 由X射线晶体学测定。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所有配合物中金属的配位环境都是由N 2 O 2 组配位配体在扭曲的方形反棱镜几何结构中占据的八配位。
    DOI:
    10.1016/j.molstruc.2017.08.02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Facile Tuning of Luminescent Platinum(II) Schiff Base Complexes from Yellow to Near-Infrared: Photophysics, Electrochemistry,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作者:Ellen F. Reid、Vernon C. Cook、David J. D. Wilson、Conor F. Hogan
    DOI:10.1002/chem.201302339
    日期:2013.11.18
    The photophysical and related properties of platinum(II) Schiff base complexes can be finely and predictably tuned over a wide range of wavelengths by small and easily implemented changes to ligand structure. A series of such complexes, differing only in the number and positioning of methoxy substituents on the phenoxy ring, were synthesised and their photophysical,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II)Schiff碱配合物的光物理和相关特性可以通过对配体结构进行细微且易于实施的更改而在很宽的波长范围内精细且可预测地调整。合成了一系列仅在苯氧基环上的甲氧基取代基的数量和位置不同的这类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ECL)特性。进行理论计算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将甲氧基位于对位和/或邻位对于配体上的亚胺或氧基团,可以根据需要将电子密度选择性地引向LUMO或HOMO。这样就可以在587至739 nm的宽范围内调节发射颜色(光致发光和电化学发光)。轨道能量的变化还表现在配合物的吸收带位置和氧化还原特性,以及未配位配体的NMR位移中。所有报告的复合物均表现出强烈的电化学发光(ECL),这可能是由an灭或共反应途径引发的。讨论了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与ECL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其中两个复合物,固态ECL可能是由复合物的电沉积层产生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