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处不在的 1 型铜生物电子转移位点有一个单一的 Cu 离子与两个组氨酸咪唑和一个半胱氨酸硫醇盐(Cu -S ∼2.15 Å)键合,呈近似三角形的几何形状,通常存在第四个供体(通常是甲硫氨酸硫醚)在一个很长的键合距离(2.6 9 Å)1。最近的工作表明,这个经典的主题实际上是可变的,并且人们非常有兴趣了解各种类型 1 位点中 Cu 配位球的细微变化如何与它们的光谱和氧化还原特性的差异。1,2 对合成铜配合物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种结构/性能关系。3 尽管几十年来尝试制备可重现 1 型配位几何的无机配合物,但是,没有具有唯一 N2S(硫醇盐)S(硫醚)连接的 Cu(II) 化合物已被明确表征。4,5 我们在此描述了这一长期目标的成功实现。我们最近报道了 6 第一个三配位 Cu(II) 配合物的合成,包括硫醇盐 1,它模拟真菌漆酶中的三角形 1 型位点,7 通过使用高度受阻的 α-二酮亚胺作为支持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