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tetrahydro-1H-pyrrolizin-7a(5H)-yl)methyl)formamide | 1027228-78-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tetrahydro-1H-pyrrolizin-7a(5H)-yl)methyl)formamide
英文别名
N-(1,2,3,5,6,7-hexahydropyrrolizin-8-ylmethyl)formamide
N-((tetrahydro-1H-pyrrolizin-7a(5H)-yl)methyl)formamide化学式
CAS
1027228-78-9
化学式
C9H16N2O
mdl
——
分子量
168.239
InChiKey
IJFPSJUBCNCWP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9
  • 拓扑面积:
    32.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tetrahydro-1H-pyrrolizin-7a(5H)-yl)methyl)formamide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sodium iodide 作用下, 以 吡啶乙醚 为溶剂, 反应 12.0h, 生成 1-octan-5-yl)methyl-N-methylamino>-4-nitronaphthale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系列具有1-氮杂双环[3.3.0]辛烷部分的喹啉和萘的合成和毒蕈碱活性。
    摘要:
    为了发现对阿尔茨海默氏病有效的药物,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1-氮杂双环[3.3.0]辛烷胺环的喹啉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药理学评价。这些衍生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出乎意料地弱。对中枢神经毒蕈碱胆碱能受体结合亲和力的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对毒蕈碱M1受体的亲和力高于对M2受体的亲和力。还合成了一系列被1-氮杂双环[3.3.0]辛烷环取代的萘衍生物,并确定了毒蕈碱M1和M2受体的结合亲和力。这些化合物对M1受体的亲和力比喹啉衍生物和1- [N-(1-氮杂双环[3.3]。0]辛基-5-基)甲基-N-甲基氨基] -4-硝基萘具有最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使用东avoid碱诱导的小鼠的被动回避测试评估了该化合物改善认知功能的能力。
    DOI:
    10.1248/cpb.46.1265
  • 作为产物:
    描述:
    1,7-二氯-4-庚酮 在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7.0h, 生成 N-((tetrahydro-1H-pyrrolizin-7a(5H)-yl)methyl)form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直接用于空气捕获和CO 2转化的吡咯烷核苷†
    摘要:
    诸如CO 2之类的温室气体极大地促进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但是,只要我们的社会依靠化石燃料,这种趋势在不久的将来甚至还会增加。因此,CO 2的捕获和随后的利用构成了脱碳和CO 2缓解的方法,并且为此目的,胺洗涤仍然是工业上最成熟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描述了基于吡咯烷二胺的二胺的CO 2捕获能力,该支架具有出色的性能以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观察到快速等摩尔CO 2这些化合物在多个捕获和释放周期中的吸收以及高稳定性。另外,胺可用于直接空气捕获。最后,我们证明了吡咯并立定吸收剂在减少CO 2和形成恶唑烷酮方面的实用性。
    DOI:
    10.1039/c8cc08574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Muscarinic Activity of a Series of Quinolines and Naphthalenes with a 1-Azabicyclo(3.3.0)octane Moiety.
    作者:Tomoo SUZUKI、Toshinao USUI、Mitsuru OKA、Tsunemasa SUZUKI、Tadashi KATAOKA
    DOI:10.1248/cpb.46.1265
    日期:——
    synthesized a series of quinoline derivatives having a characteristic 1-azabicyclo[3.3.0]octane amine ring, and performed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m. Acetylcholine ester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hese derivatives were unexpectedly weak. Tests for central nervous muscar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 binding affinity indicated that these compounds had higher affinities to muscarinic M1 receptors than to
    为了发现对阿尔茨海默氏病有效的药物,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1-氮杂双环[3.3.0]辛烷胺环的喹啉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药理学评价。这些衍生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出乎意料地弱。对中枢神经毒蕈碱胆碱能受体结合亲和力的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对毒蕈碱M1受体的亲和力高于对M2受体的亲和力。还合成了一系列被1-氮杂双环[3.3.0]辛烷环取代的萘衍生物,并确定了毒蕈碱M1和M2受体的结合亲和力。这些化合物对M1受体的亲和力比喹啉衍生物和1- [N-(1-氮杂双环[3.3]。0]辛基-5-基)甲基-N-甲基氨基] -4-硝基萘具有最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使用东avoid碱诱导的小鼠的被动回避测试评估了该化合物改善认知功能的能力。
  • Pyrrolizidines for direct air capture and CO<sub>2</sub> conversion
    作者:Jan M. Hanusch、Isabel P. Kerschgens、Florian Huber、Markus Neuburger、Karl Gademann
    DOI:10.1039/c8cc08574a
    日期:——
    to the rising temperatures of our planet, but as long as our society is dependent on fossil fuels, this trend will even increase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fore, CO2 capture and subsequent utilization constitute an approach for decarbonization and CO2 mitigation, and for this purpose, amine scrubbing remains the industrially most established proces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the CO2 capture-ability
    诸如CO 2之类的温室气体极大地促进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但是,只要我们的社会依靠化石燃料,这种趋势在不久的将来甚至还会增加。因此,CO 2的捕获和随后的利用构成了脱碳和CO 2缓解的方法,并且为此目的,胺洗涤仍然是工业上最成熟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描述了基于吡咯烷二胺的二胺的CO 2捕获能力,该支架具有出色的性能以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观察到快速等摩尔CO 2这些化合物在多个捕获和释放周期中的吸收以及高稳定性。另外,胺可用于直接空气捕获。最后,我们证明了吡咯并立定吸收剂在减少CO 2和形成恶唑烷酮方面的实用性。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颈花脒 罗拉西坦 矛裂碱 甲基六氢-1H-吡咯里嗪-1-羧酸酯 瓶千里光碱N-氧化物 新瓶草千里光碱 异款冬碱 季普拉嗪 四氢-1H-吡咯里嗪-2(3H)-酮 四氢-1H-吡咯烷-7a(5H)-乙酸 四氢-1H-吡咯并吡咯烷-7a(5H)-乙胺二盐酸盐 四氢-1H-吡咯嗪-7a(5h)-乙酸乙酯 响铃豆碱 去甲一叶秋碱 六氢-吡咯嗪-1-酮 六氢-3-(羟甲基)-1H-吡咯里嗪-1,2,7-三醇 六氢-1H-吡咯里嗪-2-羧酸 六氢-1H-吡咯里嗪 六氢-1H-吡咯嗪-7A-甲腈 倒千里光裂醇 二[[(1R,8R)-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2,4-二(4-羟基苯基)环丁烷-1,3-二羧酸酯 [(1S,8R)-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醇 [(1S,7R,8R)-7-[(Z)-2-甲基丁-2-烯酰基]氧基-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 (Z)-2-(羟基甲基)丁-2-烯酸酯 7a-乙氧基-7,7-二甲基六氢-3H-吡咯里嗪-3-酮 7Alpha-双稠吡咯啶-乙酸盐酸盐 7Alpha-双稠吡咯啶-乙腈 7-甲基六氢-1H-吡咯里嗪-1-酮 7,8-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 5-甲氧羰基甲基-1-氮杂双环[3.3.0]辛烷 5-氧代六氢-1H-吡咯里嗪-1-甲醛 5-(2-氨基乙基)-1-氮杂双环[3.3.0]辛烷 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胺 1-氮杂二环[2.2.1]庚烷,3-(5-异[口噁]唑基)-,外-(9CI) (六氢-1H-吡咯里嗪-7A-基)甲胺 (Z)-2-甲基-2-丁烯酸[(1S,2R,7aS)-六氢-1-羟基甲基-1H-吡咯里嗪-2-基]酯 (Z)-2-甲基-2-丁烯酸[(1S,2R,7aR)-六氢-2beta-羟基-1H-吡咯里嗪-1beta-基]甲基酯 (7aS)-六氢-3H-吡咯里嗪-3-酮 (7aS)-2-甲基四氢-1H-吡咯里嗪-1,3(2H)-二酮 (7R,7aR)-7-异丙基六氢-3H-吡咯里嗪-3-酮 (2S,3S)-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酸[(1R,7aalpha)-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酯 (2S,3R)-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酸[(1R,7aR)-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基酯 (2S,3R)-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酸 [(1R,7aS)-2,3,5,6,7,7a-六氢-1H-吡咯里嗪-1-基]甲酯 (1S-(1alpha,2alpha,7aalpha))-六氢-2-羟基-2-甲基-1H-吡咯里嗪-1-羧酸甲酯 (1R,8S)-3-氧代-1,2,5,6,7,8-六氢吡咯里嗪e-1-甲醛 (1R,8S)-1-甲基六氢-1H-吡咯嗪 (1R,8R)-7-亚甲基-1,2,3,5,6,8-六氢吡咯里嗪-1-醇 (1R,7aS)-1-[[[(2S,3R)-2,3-二羟基-2-异丙基丁酰基]氧基]甲基]六氢-1H-吡咯里嗪4-氧化物 (1R,7S,8R)-7-(羟基甲基)-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醇 (1R,6S,7S,8R)-7-(羟甲基)-2,3,5,6,7,8-六氢-1H-吡咯嗪-1,6-二醇 (1R,2R,3R,7S,8S)-3-(羟基甲基)-2,3,5,6,7,8-六氢-1H-吡咯里嗪-1,2,7-三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