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一个未发表的晶体中观察到了铁磁耦合,该晶体由双核铜(II)配合物组成,即[Cu2(δ1,3-SCN)2(PhenOH)(OCH3)2(HOCH3)2](PhenOH = 2-羟基-1、10-菲罗啉),而在双核配合物中,Cu(II) 离子呈扭曲的八面体几何形状,硫氰酸阴离子则作为δ1,3-SCNâ 赤道轴(EA)桥接配体起作用。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存在三种类型的磁耦合途径,其中两种途径涉及相邻配合物之间的ÏâÏ堆叠,第三种是¼1,3-SCNâ桥接途径。对变温磁感应强度数据的拟合表明,相邻的 Cu(II)离子之间存在铁磁耦合,J = 50.02 cmâ1 。理论计算显示,两种类型的ÏâÏ堆叠分别产生了 J = 4.16 cmâ1 和 J = 2.75 cmâ1 的铁磁耦合,而桥接的硫氰酸根阴离子途径则导致了 J = 0.88 cmâ1 的较弱铁磁相互作用。理论计算还表明,两种ÏâÏ堆叠方式产生的铁磁耦合符号与麦康奈尔 I 自旋极化机制并不一致。对源于ÏâÏ堆叠原子的维伯格键指数的分析表明,维伯格键指数与相关的磁耦合大小有关,维伯格键指数是主导相关磁耦合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