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甾族胺和
肉桂醛的α,β-不饱和
亚胺与
一氧化碳和
乙烯的反应导致形成带有1,3-二氢
吡咯-2-酮环系统的甾族化合物,该环系统连接在甾族化合物的D环上。另外,在反应序列期间在
吡咯烷酮环的C-3处产生了新的立体异构中心。在
亚胺部分的16位的情况下,产率几乎是定量的,但非对映选择性低,而在空间上更受阻的17位显示出降低的反应性但相当好的非对映选择性。如果起始化合物除了在16β位置的
亚胺亚基外,在17β位置还显示一个额外的甲
硅烷基醚基,则可以实现完全的非对映选择性。通过X射线晶体学表征在17β位带有
吡咯烷酮取代基的化合物,其显示
吡咯烷酮环的旋转被
吡咯烷酮部分的羰基氧与C-17处的氢之间的强分子内氢键所阻碍。 。讨论了该分子内氢键是否也负责观察到的非对映选择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