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naphthalen-2-ylmethyl)-4-(2-(pyridin-4-yl)ethyl)pyridinium bromide | 1414864-36-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naphthalen-2-ylmethyl)-4-(2-(pyridin-4-yl)ethyl)pyridinium bromide
英文别名
——
1-(naphthalen-2-ylmethyl)-4-(2-(pyridin-4-yl)ethyl)pyridinium bromide化学式
CAS
1414864-36-0
化学式
Br*C23H21N2
mdl
——
分子量
405.337
InChiKey
RFCJCPSLSZMDDI-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6
  • 重原子数:
    26.0
  • 可旋转键数:
    5.0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3
  • 拓扑面积:
    16.77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1.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amm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 、 dichloro(ethylenediamine)-platinum(II) 、 1-(naphthalen-2-ylmethyl)-4-(2-(pyridin-4-yl)ethyl)pyridinium bromide甲醇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22%的产率得到bis-[4-(2-(1-(naphthalen-2-ylmethyl)pyridinium-4-yl)ethyl)pyridinium-1-yl](1,2-ethylendiamine)platinum(II) (tetrakis)hexafluorophosph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与DNA嵌入剂连接的乙二胺铂(II)配合物的合成和DNA相互作用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通过1,2-双(4-吡啶基)乙烷的半刚性链连接到DNA插入亚基(萘,蒽或吩嗪)的乙二胺铂(II)配合物,以及它们与小牛胸腺的相互作用(CT DNA已通过粘度滴定和平衡透析实验进行了评估。包含蒽或吩嗪生色团的母体配体表现出DNA相互作用的单嵌入模式(尤其是蒽衍生物),其表观缔合常数约为10 4  M -1。相应的铂(II)配合物通过双插入结合CT DNA,这是由粘度测量得出的DNA轮廓长度的显着增加所确定的,缔合常数约为105  M -1。然而,萘衍生物表现出混合的相互作用模式,这暗示了配位体的嵌入和凹槽结合以及在铂(II)络合物的情况下的单嵌入均部分起作用。对插层化合物进行的竞争性透析实验表明,对于含有蒽发色团的衍生物,其对GC DNA序列的选择性中等。
    DOI:
    10.1016/j.bmc.2012.09.055
  • 作为产物:
    描述:
    1,2-双(4-吡啶基)乙烷2-溴甲基萘丙酮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74%的产率得到1-(naphthalen-2-ylmethyl)-4-(2-(pyridin-4-yl)ethyl)pyridinium bro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与DNA嵌入剂连接的乙二胺铂(II)配合物的合成和DNA相互作用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通过1,2-双(4-吡啶基)乙烷的半刚性链连接到DNA插入亚基(萘,蒽或吩嗪)的乙二胺铂(II)配合物,以及它们与小牛胸腺的相互作用(CT DNA已通过粘度滴定和平衡透析实验进行了评估。包含蒽或吩嗪生色团的母体配体表现出DNA相互作用的单嵌入模式(尤其是蒽衍生物),其表观缔合常数约为10 4  M -1。相应的铂(II)配合物通过双插入结合CT DNA,这是由粘度测量得出的DNA轮廓长度的显着增加所确定的,缔合常数约为105  M -1。然而,萘衍生物表现出混合的相互作用模式,这暗示了配位体的嵌入和凹槽结合以及在铂(II)络合物的情况下的单嵌入均部分起作用。对插层化合物进行的竞争性透析实验表明,对于含有蒽发色团的衍生物,其对GC DNA序列的选择性中等。
    DOI:
    10.1016/j.bmc.2012.09.05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