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5-bromo-2-hydr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5,6,7,8-tetrahydro-4H-cyclohepta[b]selenophene-3-carbonitrile | 1428543-72-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5-bromo-2-hydr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5,6,7,8-tetrahydro-4H-cyclohepta[b]selenophene-3-carbonitrile
英文别名
——
2-[(5-bromo-2-hydr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5,6,7,8-tetrahydro-4H-cyclohepta[b]selenophene-3-carbonitrile化学式
CAS
1428543-72-9
化学式
C17H15BrN2OSe
mdl
——
分子量
422.183
InChiKey
WCHKSUBKESPZE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9
  • 拓扑面积:
    56.4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ickel(II) chloride hexahydrate 、 2-[(5-bromo-2-hydroxyphenyl)methylideneamino]-5,6,7,8-tetrahydro-4H-cyclohepta[b]selenophene-3-carbonitrile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Ni(II)-四面体配合物:表征,抗菌性能,理论研究和新的电荷转移过渡族
    摘要:
    一种新的含硒的胺及其五个亚胺(SeSchX)(X:-H,F,Cl,Br,CH 3)和Ni(II)配合物[Ni(SeSchX)(H 2 O)2 ] Cl /合成了[Ni(SeSchCl)(H 2 O)Cl]。通过元素分析,13 C和1 H NMR(亚胺),FT-IR,紫外可见光谱,TGA / DTA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表征。Ni(II)络合物的[Ni(SeSchCl)(H 2 O)Cl]络合物在pH 5-7范围内从黄色变为橙色。[Ni(SeSchCl)(H 2 O)Cl]配合物在碱性介质中具有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LMCT)过渡。[Ni(SeSchCl)(H 2)的激发特性和能量通过TD-DFT计算检查出的O)Cl]配合物揭示了LMCT和π→π *字符与实验值匹配的转变。与本研究报道的其他配合物相比,[Ni(SeSchCl)(H 2 O)Cl]配合物表现出最高的抗菌活性。
    DOI:
    10.1016/j.saa.2012.12.078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Ni(II)-四面体配合物:表征,抗菌性能,理论研究和新的电荷转移过渡族
    摘要:
    一种新的含硒的胺及其五个亚胺(SeSchX)(X:-H,F,Cl,Br,CH 3)和Ni(II)配合物[Ni(SeSchX)(H 2 O)2 ] Cl /合成了[Ni(SeSchCl)(H 2 O)Cl]。通过元素分析,13 C和1 H NMR(亚胺),FT-IR,紫外可见光谱,TGA / DTA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表征。Ni(II)络合物的[Ni(SeSchCl)(H 2 O)Cl]络合物在pH 5-7范围内从黄色变为橙色。[Ni(SeSchCl)(H 2 O)Cl]配合物在碱性介质中具有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LMCT)过渡。[Ni(SeSchCl)(H 2)的激发特性和能量通过TD-DFT计算检查出的O)Cl]配合物揭示了LMCT和π→π *字符与实验值匹配的转变。与本研究报道的其他配合物相比,[Ni(SeSchCl)(H 2 O)Cl]配合物表现出最高的抗菌活性。
    DOI:
    10.1016/j.saa.2012.12.07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