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R,3R,5R)-5-allyl-2-(2-methoxy-1,3-dithian-2-yl)-2,3,5-trimethyltetrahydrofuran | 377724-88-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R,3R,5R)-5-allyl-2-(2-methoxy-1,3-dithian-2-yl)-2,3,5-trimethyltetrahydrofuran
英文别名
(2R,3R,5R)-2-(2-methoxy-1,3-dithian-2-yl)-2,3,5-trimethyl-5-prop-2-enyloxolane
(2R,3R,5R)-5-allyl-2-(2-methoxy-1,3-dithian-2-yl)-2,3,5-trimethyltetrahydrofuran化学式
CAS
377724-88-4
化学式
C15H26O2S2
mdl
——
分子量
302.502
InChiKey
QIGXJESBFDJHBH-MGPQQGTH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7
  • 拓扑面积:
    69.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反转烯醇醚和乙烯酮二硫缩醛极性的氧化环化。四氢呋喃环的构建及其在(+)-Nemorensic酸的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已经研究了氧化环化反应用于构建四氢呋喃环的效用。在这些实验中,发现醇亲核试剂对于由烯醇醚和烯酮二硫缩醛基团生成的自由基阳离子中间体是有效的陷阱。醇捕获基团的反应性似乎介于烯醇醚和烯丙基硅烷捕获基团的反应性之间。发现源自烯醇醚氧化的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受立体电子因素控制。这些环化反应的效用通过合成芳樟醇氧化物和轮地辛的关键四氢呋喃结构单元来说明。由乙烯酮二硫缩醛氧化引发的环化反应导致更高水平的立体选择性。这些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表明是由涉及较大乙烯酮缩醛基团的空间因素引起的。通过完成 (+)-nemorensic 酸的不对称合成,证明了利用乙烯酮二硫缩醛衍生的自由基阳离子进行环化的合成效用。最后,这些反应被证明与酰胺亲核试剂的使用和内酯产物的直接形成相容。
    DOI:
    10.1021/ja026739l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反转烯醇醚和乙烯酮二硫缩醛极性的氧化环化。四氢呋喃环的构建及其在(+)-Nemorensic酸的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已经研究了氧化环化反应用于构建四氢呋喃环的效用。在这些实验中,发现醇亲核试剂对于由烯醇醚和烯酮二硫缩醛基团生成的自由基阳离子中间体是有效的陷阱。醇捕获基团的反应性似乎介于烯醇醚和烯丙基硅烷捕获基团的反应性之间。发现源自烯醇醚氧化的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受立体电子因素控制。这些环化反应的效用通过合成芳樟醇氧化物和轮地辛的关键四氢呋喃结构单元来说明。由乙烯酮二硫缩醛氧化引发的环化反应导致更高水平的立体选择性。这些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表明是由涉及较大乙烯酮缩醛基团的空间因素引起的。通过完成 (+)-nemorensic 酸的不对称合成,证明了利用乙烯酮二硫缩醛衍生的自由基阳离子进行环化的合成效用。最后,这些反应被证明与酰胺亲核试剂的使用和内酯产物的直接形成相容。
    DOI:
    10.1021/ja026739l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nodic oxidation reactions: the total synthesis of (+)-nemorensic acid
    作者:Bin Liu、Kevin D Moeller
    DOI:10.1016/s0040-4039(01)01506-4
    日期:2001.10
    The anodic coupling of an enol ether to an oxygen nucleophile has been used as a key step in the total synthesis of (+)-nemorensic acid. The anodic cyclization reaction allows for a reversal in the way the tetrahydrofuran ring of the natural product is normally assembled and thus enables construction of the ring in a highly stereoselective fashion.
    烯醇醚与氧亲核试剂的阳极偶联已被用作(+)-新烯醛酸全合成中的关键步骤。阳极环化反应允许正常组装天然产物的四氢呋喃环的方式发生逆转,因此可以以高度立体选择性的方式构建该环。
  • Oxidative Cyclization Based on Reversing the Polarity of Enol Ethers and Ketene Dithioacetals. Construction of a Tetrahydrofuran Ring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ynthesis of (+)-Nemorensic Acid
    作者:Bin Liu、Shengquan Duan、Angela C. Sutterer、Kevin D. Moeller
    DOI:10.1021/ja026739l
    日期:2002.8.1
    trapping group. The stereochemical outcome of cyclization reactions originating from the oxidation of an enol ether was found to be controlled by stereoelectronic factors. The utility of these cyclization reactions was illustrated with the synthesis of a key tetrahydrofuran building block for the synthesis of linalool oxide and rotundisine. Cyclization reactions triggered by the oxidation of a ketene dithioacetal
    已经研究了氧化环化反应用于构建四氢呋喃环的效用。在这些实验中,发现醇亲核试剂对于由烯醇醚和烯酮二硫缩醛基团生成的自由基阳离子中间体是有效的陷阱。醇捕获基团的反应性似乎介于烯醇醚和烯丙基硅烷捕获基团的反应性之间。发现源自烯醇醚氧化的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受立体电子因素控制。这些环化反应的效用通过合成芳樟醇氧化物和轮地辛的关键四氢呋喃结构单元来说明。由乙烯酮二硫缩醛氧化引发的环化反应导致更高水平的立体选择性。这些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表明是由涉及较大乙烯酮缩醛基团的空间因素引起的。通过完成 (+)-nemorensic 酸的不对称合成,证明了利用乙烯酮二硫缩醛衍生的自由基阳离子进行环化的合成效用。最后,这些反应被证明与酰胺亲核试剂的使用和内酯产物的直接形成相容。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硫化膦,1,3-二硫烷-2-基甲基苯基- 硅烷,三甲基(2-甲基-1,3-二硫烷-2-基)- 沙丙喋呤中间体 四氢-1,2-二噻英 反式-1,2-二噻烷-4,5-二醇1,1-二氧化物 八氟-1,4-二噻烷 二(1,3-二噻烷-2-基)甲烷-D 二(1,3-二噻烷-2-基)甲烷 N-乙基-1,3-二噻烷-2-亚胺 N-(1,3-二硫杂环戊-2-亚基)氨基磷酸二甲酯 N,N’-1,6-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双(1,3-二噻烷-2-基甲基)酯 5alpha-[N-(亚硝基氨基甲酰)-N-(2-氯乙基)氨基]-2beta-甲基-1,3-二噻烷1,1,3,3-四氧化物 5,6-二氢-4H-1,3-二噻英-2-硫酮 4-甲基-2,6,7-三硫杂二环[2.2.2]辛烷 4-(丙氧基甲基)-2,6,7-三硫杂二环[2.2.2]辛烷 3-(1,3-二噻烷-5-基)-1-(2-氟乙基)-1-亚硝基脲 3-(1,3-二噻烷-2-亚基)-2,4-戊二酮 3,3-二甲基二环[2.2.1]庚烷-2-甲醇 2-苯基-1,3-二噻烷锂盐 2-苯基-1,3-二噻烷 2-脱氧-D-阿拉伯糖-己糖亚丙基二硫代缩醛 2-甲基-1,3-二噻烷 2-戊基-1,3-二噻烷 2-异丙基-1,3-二噻烷 2-异丁基-1,3-二噻烷 2-乙炔基-1,3-二噻烷 2-乙基-1,3-二噻烷 2-三甲基硅基-1,3-二噻吩 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1,3-二噻烷 2-(三异丙基甲硅烷基)-1,3-二噻烷 2-(3,4-二羟基苯基)-5,7-二羟基-6-[(2S,3R,4R,5S,6R)-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8-[(2S,3R,4S,5S)-3,4,5-三羟基四氢-2H-吡喃-2-基]-4H-色烯-4-酮(non-preferredname) 2-(1,3-二噻烷-2-基)乙醇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烷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烷 2,5-二乙氧基-1,4-二噻烷 2,2’-乙烯双(1,3-二噻烷) 2,2-双(三甲基硅基)二噻烷 2,2'-(1,2-亚苯基)二(1,3-二噻烷) 1-(2-氯乙基)-3-(2alpha-甲基-1,3-二噻烷-5alpha-基)-3-亚硝基脲 1-(2-氯乙基)-3-(1,3-二噻烷-5-基)-1-亚硝基脲 1-(2-氯乙基)-1-亚硝基-3-(1,1,3,3-四氧代-1,3-二噻烷-5-基)脲 1-(2-氟乙基)-1-亚硝基-3-(1,1,3,3-四氧代-1,3-二噻烷-5-基)脲 1-(1,3-二噻烷-2-基)乙酮 1-(1,3-二噻烷-2-基)-2-环己烯-1-醇 1-(1,3-二噻烷-2-基)-2,2,2-三氟乙烷酮 1,8-二羟基-2,9-二硫杂三环[8.4.0.03,8]十四烷 1,5,7,11-四硫杂螺[5.5]十一烷 1,4-苯并二噻英,八氢- 1,4-二硫烷-2-甲腈 1,4-二硫-2,5-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