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乳腺癌中,核黄素(RF)血清水平的显著降低和RF载体蛋白的增加表明RF可能在疾病进展中发挥作用。为了评估RF作为靶向剂的能力,合成了丝裂霉素C(MMC)偶联的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共聚物,并靶向于人乳腺癌细胞中的RF内吞途径。竞争性摄取研究用于确定RF靶向偶联物的特异性,MTT assay确定了偶联物的IC50值。通过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内吞机制。研究发现,荧光标记的偶联物在MCF-7和SKBR-3细胞中的RF特异性内吞显示高亲和力机制,而叶酸介导的内吞仅在SKBR-3细胞中显示出高特异性。与游离MMC相比,非靶向和RF靶向MMC偶联物给药后MMC的内化显著更高。细胞毒性分析显示RF靶向MMC偶联物具有与游离MMC相似的强有力的IC50值。MMC在核内的最大积累来自RF靶向和非靶向MMC偶联物经6小时孵育后的溶酶体释放,而游离MMC在10分钟内即可观察到。将聚合物-MMC偶联物靶向乳腺癌细胞中的RF内吞途径,可以增加MMC的摄取和核定位,从而产生强有力的细胞毒性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