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7-bis-1,8-naphthyridine | 91860-12-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7-bis-1,8-naphthyridine
英文别名
2-[[7-[Bis(2-hydroxyethyl)amino]-1,8-naphthyridin-2-yl]-(2-hydroxyethyl)amino]ethanol
2,7-bis<bis(2-hydroxyethyl)amino>-1,8-naphthyridine化学式
CAS
91860-12-7
化学式
C16H24N4O4
mdl
——
分子量
336.391
InChiKey
OJGLUOQQOPUTRI-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1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113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8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7-bis-1,8-naphthyridine三氯氧磷 作用下, 反应 15.0h, 以63%的产率得到3,8-di(2-chloroethyl)-2,3,9,10-tetrahydro-1H,8H-imidazo<1,2-a>imidazo<2,1-h><1,8>naphthyridin-11,12-diium di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双(2-氯乙基)氨基-1,8-萘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作为抗癌药
    摘要:
    已经合成了一些1,8-萘啶氮芥,用于研究其抗肿瘤潜力。所有测试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都没有抗肿瘤特性。
    DOI:
    10.1002/jhet.5570210229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乙醇胺2,7-二氯-1,8-萘啶 反应 20.0h, 以81%的产率得到2,7-bis-1,8-naphthyr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双(2-氯乙基)氨基-1,8-萘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作为抗癌药
    摘要:
    已经合成了一些1,8-萘啶氮芥,用于研究其抗肿瘤潜力。所有测试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都没有抗肿瘤特性。
    DOI:
    10.1002/jhet.557021022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FERRARINI, P. L.;MORI, C.;BIAGI, G.;LIVI, O.;TONETTI, J., J. HETEROCYCL. CHEM., 1984, 21, N 2, 417-419
    作者:FERRARINI, P. L.、MORI, C.、BIAGI, G.、LIVI, O.、TONETTI, J.
    DOI:——
    日期:——
  • Synthesis of bis(2-chloroethyl)amino-1,8-naphthyridines for evaluation as anticancer agents
    作者:Pier Luigi Ferrarini、Claudio Mori、Giuliana Biagi、Oreste Livi、Imperio Tonetti
    DOI:10.1002/jhet.5570210229
    日期:1984.3
    Some 1,8-naphthyridine nitrogen mustards have been synthesized for studies of their antitumor potentialities. All the tested intermediate and target compounds are devoid of antitumor properties.
    已经合成了一些1,8-萘啶氮芥,用于研究其抗肿瘤潜力。所有测试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都没有抗肿瘤特性。
  • Mastalarz, H.; Rulko, F., Polish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4, vol. 68, # 3, p. 459 - 466
    作者:Mastalarz, H.、Rulko, F.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