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2-Chloro-2-phenylethyl)-1,3-dithiane | 1603829-55-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2-Chloro-2-phenylethyl)-1,3-dithiane
英文别名
2-(2-chloro-2-phenylethyl)-1,3-dithiane
2-(2-Chloro-2-phenylethyl)-1,3-dithiane化学式
CAS
1603829-55-5
化学式
C12H15ClS2
mdl
——
分子量
258.836
InChiKey
ODYZWJXWZJTBAK-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3
  • 重原子数:
    15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50.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2-Chloro-2-phenylethyl)-1,3-dithianeC.I.酸性橙108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6.0h, 生成 2-(2-hydroxy-2-phenylethyl)-1,3-dithian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1,3‑二噻烷含苯衍生物中间体A,制备不饱和对称环硫硅烷中间体B,将1,3‑二噻烷含苯衍生物中间体A通过相转移取代键接到Pt上,然后将对称环硫不饱和硅烷中间体B通过先置换后螯合到Pt上,得到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可实现工业化生产。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具有高度对称的络合结构,不仅室温稳定,储存时间长,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催化效果,催化活性在92%以上,在含硫体系中的固化程度基本与非硫体系相当,均可以达到90%以上,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能力,可广泛应用于硅氢加成反应中。
    公开号:
    CN108794537B
  • 作为产物:
    描述:
    1,3-二噻烷苯乙烯N-氯代丁二酰亚胺 、 iron(III) chloride 作用下, 以 1,2-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24.67h, 以84%的产率得到2-(2-Chloro-2-phenylethyl)-1,3-dithiane
    参考文献:
    名称:
    铁催化芳烃与1,3-二硫醚的自由基氧化偶联反应
    摘要:
    提出了一种铁催化的自由基氧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替代方法,然后再合成2-氯-1,3-二硫杂环丁烷和芳基烯烃,以合成β-氯取代基1,3-二硫杂环丁烷产物。所描述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并且可以耐受多种官能团。初步的机理研究已经证实了1,3-二硫杂环丁烷与未活化烯烃的偶联的第一个例子,该偶联反应是通过铁催化的氧化自由基中间体沿着反应路径进行的。
    DOI:
    10.1021/ol500850d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及其应用
    申请人:广东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08516993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及其应用。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为络合对称结构,结构中包含其中1,3‑二噻烷含苯衍生物基团和对称环硫不饱和硅烷,所述1,3‑二噻烷含苯衍生物基团上含有苯环和对称环硫六元环。本发明的Pt催化剂具有高度对称的络合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催化效果,催化活性在92%以上,在含硫体系中的催化效果基本与非硫体系相当,均可以达到90%以上,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能力,而且室温稳定,储存时间长,解决了目前铂金催化剂储存时间短,必须严格密封以及遇到含硫化合物会中毒失去催化活性的瓶颈,可广泛应用于硅氢加成反应中。
  • 一种β-氯-1,3-二噻烷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申请人:兰州大学
    公开号:CN104761537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本发明涉及一种β‑氯‑1,3‑二噻烷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在催化剂三价铁盐存在下,将取代苯乙烯与1,3‑二噻烷、N‑氯代丁二酰亚胺溶于溶剂中,‑30 oC~室温反应6~24小时,分离纯化得到β‑氯‑1,3‑二噻烷化合物。本发明所使用的催化剂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过程简单,可直接“一锅法”反应直接得到β‑氯‑1,3‑二噻烷产物。本发明在药物合成中间体、天然产物的合成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Iron-Catalyzed Radical Oxidative Coupling Reaction of Aryl Olefins with 1,3-Dithiane
    作者:Wenbin Du、Lixia Tian、Junshan Lai、Xing Huo、Xingang Xie、Xuegong She、Shouchu Tang
    DOI:10.1021/ol500850d
    日期:2014.5.2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an iron-catalyzed radical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reaction followed by 2-chloro-1,3-dithiane and aryl olefins for the synthesis of β-chloro substituent 1,3-dithiane products is presented. The described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 of mildness o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tolerates a variety of functional groups. Preliminary mechanistic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first example
    提出了一种铁催化的自由基氧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替代方法,然后再合成2-氯-1,3-二硫杂环丁烷和芳基烯烃,以合成β-氯取代基1,3-二硫杂环丁烷产物。所描述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并且可以耐受多种官能团。初步的机理研究已经证实了1,3-二硫杂环丁烷与未活化烯烃的偶联的第一个例子,该偶联反应是通过铁催化的氧化自由基中间体沿着反应路径进行的。
  • 一种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的制备方法
    申请人:广东工业大学
    公开号:CN108794537B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1,3‑二噻烷含苯衍生物中间体A,制备不饱和对称环硫硅烷中间体B,将1,3‑二噻烷含苯衍生物中间体A通过相转移取代键接到Pt上,然后将对称环硫不饱和硅烷中间体B通过先置换后螯合到Pt上,得到抗硫中毒铂金络合物。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可实现工业化生产。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具有高度对称的络合结构,不仅室温稳定,储存时间长,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催化效果,催化活性在92%以上,在含硫体系中的固化程度基本与非硫体系相当,均可以达到90%以上,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能力,可广泛应用于硅氢加成反应中。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硫化膦,1,3-二硫烷-2-基甲基苯基- 硅烷,三甲基(2-甲基-1,3-二硫烷-2-基)- 沙丙喋呤中间体 四氢-1,2-二噻英 反式-1,2-二噻烷-4,5-二醇1,1-二氧化物 八氟-1,4-二噻烷 二(1,3-二噻烷-2-基)甲烷-D 二(1,3-二噻烷-2-基)甲烷 N-乙基-1,3-二噻烷-2-亚胺 N-(1,3-二硫杂环戊-2-亚基)氨基磷酸二甲酯 N,N’-1,6-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双(1,3-二噻烷-2-基甲基)酯 5alpha-[N-(亚硝基氨基甲酰)-N-(2-氯乙基)氨基]-2beta-甲基-1,3-二噻烷1,1,3,3-四氧化物 5,6-二氢-4H-1,3-二噻英-2-硫酮 4-甲基-2,6,7-三硫杂二环[2.2.2]辛烷 4-(丙氧基甲基)-2,6,7-三硫杂二环[2.2.2]辛烷 3-(1,3-二噻烷-5-基)-1-(2-氟乙基)-1-亚硝基脲 3-(1,3-二噻烷-2-亚基)-2,4-戊二酮 3,3-二甲基二环[2.2.1]庚烷-2-甲醇 2-苯基-1,3-二噻烷锂盐 2-苯基-1,3-二噻烷 2-脱氧-D-阿拉伯糖-己糖亚丙基二硫代缩醛 2-甲基-1,3-二噻烷 2-戊基-1,3-二噻烷 2-异丙基-1,3-二噻烷 2-异丁基-1,3-二噻烷 2-乙炔基-1,3-二噻烷 2-乙基-1,3-二噻烷 2-三甲基硅基-1,3-二噻吩 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1,3-二噻烷 2-(三异丙基甲硅烷基)-1,3-二噻烷 2-(3,4-二羟基苯基)-5,7-二羟基-6-[(2S,3R,4R,5S,6R)-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8-[(2S,3R,4S,5S)-3,4,5-三羟基四氢-2H-吡喃-2-基]-4H-色烯-4-酮(non-preferredname) 2-(1,3-二噻烷-2-基)乙醇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烷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烷 2,5-二乙氧基-1,4-二噻烷 2,2’-乙烯双(1,3-二噻烷) 2,2-双(三甲基硅基)二噻烷 2,2'-(1,2-亚苯基)二(1,3-二噻烷) 1-(2-氯乙基)-3-(2alpha-甲基-1,3-二噻烷-5alpha-基)-3-亚硝基脲 1-(2-氯乙基)-3-(1,3-二噻烷-5-基)-1-亚硝基脲 1-(2-氯乙基)-1-亚硝基-3-(1,1,3,3-四氧代-1,3-二噻烷-5-基)脲 1-(2-氟乙基)-1-亚硝基-3-(1,1,3,3-四氧代-1,3-二噻烷-5-基)脲 1-(1,3-二噻烷-2-基)乙酮 1-(1,3-二噻烷-2-基)-2-环己烯-1-醇 1-(1,3-二噻烷-2-基)-2,2,2-三氟乙烷酮 1,8-二羟基-2,9-二硫杂三环[8.4.0.03,8]十四烷 1,5,7,11-四硫杂螺[5.5]十一烷 1,4-苯并二噻英,八氢- 1,4-二硫烷-2-甲腈 1,4-二硫-2,5-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