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6-dihydroxy-1,8-dimethylxanthone | 67065-96-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6-dihydroxy-1,8-dimethylxanthone
英文别名
3,6-dihydroxy-1,8-dimethyl-9H-xanthene-9-one;3,6-Dihydroxy-1,8-dimethylxanthon;3,6-dihydroxy-1,8-dimethyl-xanthen-9-one;1,8-dimethyl-3,6-dihydroxy-xanthone;9H-Xanthen-9-one, 3,6-dihydroxy-1,8-dimethyl-;3,6-dihydroxy-1,8-dimethylxanthen-9-one
3,6-dihydroxy-1,8-dimethylxanthone化学式
CAS
67065-96-7
化学式
C15H12O4
mdl
——
分子量
256.258
InChiKey
MYXIGZMJJRLQN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3
  • 拓扑面积:
    66.8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1,8‐Disubstituted Xanthylidene‐Based Remote Carbenes: Photolytic Generation and Isolation of Low‐Coordinate Palladium(II) Complex
    作者:Shun Sugawara、Manabu Abe、Yoshihisa Fujiwara、Masayuki Wakioka、Fumiyuki Ozawa、Yohsuke Yamamoto
    DOI:10.1002/ejic.201403017
    日期:2015.1
    by photolysis. However, oxidative addition of palladium(0) to the 1,8-diphenyl-substituted precursor successfully afforded a low-coordinate 14-electron palladium(II)–carbene complex. This unusual complex is stabilized by agnostic interactions involving an adjacent phenyl group. This complex is the second example of a stable cationic 14-electron palladium(II)–carbene complex to have been reported so
    具有比 N-杂环卡宾 (NHC) 更强的 σ 供体和 π 接受特性的卡宾的分离和研究被认为是卡宾化学中的一大挑战。我们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研究了 1,8-二取代的亚蒽基化合物的性质:光解诱导游离卡宾的形成和通过氧化加成合成相应的金属-卡宾配合物。前一项研究表明,在 1 位和 8 位未取代的卡宾在动力学上比母体黄叉基更具反应性,并且 1 位和 8 位的取代基通过光解生成卡宾的效率较低。然而,钯(0)氧化加成到 1,8-二苯基取代的前驱体成功地提供了低配位的 14 电子钯(II)-卡宾配合物。这种不寻常的复合物通过涉及相邻苯基的不可知相互作用稳定。该配合物是迄今为止报道的稳定阳离子 14 电子钯 (II)-卡宾配合物的第二个例子。
  • Bis(Dpa-ZnII) Appended Xanthone: Excitation Ratiometric Chemosensor for Phosphate Anions
    作者:Akio Ojida、Hiroshi Nonaka、Yoshifumi Miyahara、Shun-ichi Tamaru、Kazuki Sada、Itaru Hamachi
    DOI:10.1002/anie.200601315
    日期:2006.8.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