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Octylamino-cyclopenten-1-carbonsaeureethylester | 28742-24-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Octylamino-cyclopenten-1-carbonsaeureethylester
英文别名
Ethyl 2-(octylamino)cyclopentene-1-carboxylate;ethyl 2-(octylamino)cyclopentene-1-carboxylate
2-Octylamino-cyclopenten-1-carbonsaeureethylester化学式
CAS
28742-24-7
化学式
C16H29NO2
mdl
——
分子量
267.412
InChiKey
VHBMIZJQNMCKC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3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11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1
  • 拓扑面积:
    38.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Octylamino-cyclopenten-1-carbonsaeureethylester衣康酸酐氯仿 为溶剂, 以1144 mg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 Prins 环化、Au 催化的烯炔环异构化和自动酰胺合成实现四个不同杂环文库的组装
    摘要:
    我们描述了有效组装四个新杂环库的统一合成策略。合成开始于创建一系列结构不同的吡咯烷酮或哌啶酮。此类化合物是从容易获得的胺、酮酯和不饱和酸酐开始的简单单瓶操作中获得的。使用由我们的 Prins 环化方案快速组装的含四氢吡喃的酮酯,能够有效地融合吡喃和哌啶酮核心。新开发的 Au(I) 催化的含炔烯酰胺的环异构化通过提供快速进入广泛的双环和三环二酰胺进一步扩展了杂环的多样性。
    DOI:
    10.1021/jo301061r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 Prins 环化、Au 催化的烯炔环异构化和自动酰胺合成实现四个不同杂环文库的组装
    摘要:
    我们描述了有效组装四个新杂环库的统一合成策略。合成开始于创建一系列结构不同的吡咯烷酮或哌啶酮。此类化合物是从容易获得的胺、酮酯和不饱和酸酐开始的简单单瓶操作中获得的。使用由我们的 Prins 环化方案快速组装的含四氢吡喃的酮酯,能够有效地融合吡喃和哌啶酮核心。新开发的 Au(I) 催化的含炔烯酰胺的环异构化通过提供快速进入广泛的双环和三环二酰胺进一步扩展了杂环的多样性。
    DOI:
    10.1021/jo301061r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乙基3-氨基-2-羟基-2,5-二甲基-2H-吡咯-4-羧酸酯 乙基2-氨基-5-甲基-4H-1,3,4-噻二嗪-6-羧酸酯 3-氨基环戊-2-烯-1-酮 3-氨基丁烯酰胺 3-氨基-4,4,4-三氟丁-2-烯酸 3-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3-氨基-2-氰基-4,4,4-三氟-2-丁烯酰胺 3-氨基-2-氰基-3-碘代-2-烯酸甲酯 3-[甲基(3-甲基丁-2-烯基)氨基]环戊-2-烯-1-酮 3-(甲基氨基)环戊-2-烯-1-酮 3-(2-氨基-1-环戊烯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3,4-双(1-甲基肼基)-3-环丁烯-1,2-二酮 3,4-二氨基-3-环丁烯-1,2-二酮 2-氰基-3-肼基丙烯酸乙酯 2-氰基-3-二甲基氨基-2-丁酰胺 2-氰基-3-(二甲基氨基)丙烯酸甲酯 2-氰基-3-(丙-2-基氨基甲酰氨基)丙-2-烯酰胺 2-氰基-3,3-二甲氧基丙烯酰胺 2-氨基环庚烯-1-羧酸乙酯 2-氨基环己-1-烯羧酸 2-氨基-1-环戊烯甲酸乙酯 2-氨基-1-环戊烯-1-羧酸 2-氨基-1-环己烯-1-羧酸甲酯 2-氨基-1-环己烯-1-甲酸乙酯 2-[(二甲基氨基)亚甲基]环戊烷-1,3-二酮 2-[(二甲基氨基)亚甲基]-1,3-环己二酮 2-((二甲氨基)亚甲基)环己酮 1-环己基-3-(2-丁氧基羰基-1-环戊烯)脲 1-[(3aR,6aR)-2-氨基-3,3A,4,5,6,6A-六氢-1-戊搭烯基]乙酮 1-(2-氨基-1-环己烯-1-基)乙酮 1,3,6,8-四苯基芘 1,2-二(3,7-二甲基-5-丁氧基-1-氮杂-5-硼杂-4,6-二氧代环辛基)乙烷 (Z)-3-氨基-N-甲氧基-N-甲基-丁-2-烯酰胺 (Z)-3-(丁基氨基甲酰氨基)-2-氰基-丙-2-烯酸 (Z)-3-(丁基氨基甲酰氨基)-2-氰基-丙-2-烯酰胺 (Z)-2-氰基-3-(己基氨基甲酰氨基)丙-2-烯酰胺 (Z)-2-氯-3-甲基氨基丙烯酸乙酯 (Z)-2-(1-(叔丁基氨基)-2-甲基亚丙基)环戊烷-1-酮 (9ci)-2-氨基-1-环戊烯-1-羧酸甲酯 (9CI)-(2-氨基-3,4-二氧代-1-环丁-1-基)-脲 (7CI)-(2-氨基甲酰-2-氰基乙烯基)-脲 (2E)-3-(二甲基氨基)-3-(甲基氨基)丙烯醛 (2E)-3-(二甲基氨基)-3-(甲基氨基)丙烯醛 2-Bromo-5-tert-butyl-3,6-dihydroxy-[1,4]benzoquinone (5-Methyl-3,6-dioxo-cyclohexa-1,4-dienyl)-pyrrolidin-(2E)-ylidene-acetonitrile 2,6,6-Trimethyl-5-oxo-cyclohexa-1,3-diene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2-[(α-methylamino)ethanylidene]cyclohexanone 1-[2-(propylamino)cyclopenten-1-yl]ethanone 2,4-Bis-(α-brom-α-N-ethylcarboxamido)-methylen-1,3-dithietan cis-2,2-tetrakis(monothiosuccinimidato)dimolybdenum(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