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71308-81-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71308-81-1
化学式
CNS*C17H27N5*I*Pb
mdl
——
分子量
693.623
InChiKey
DUZGLPXKOWGHQF-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69
  • 重原子数:
    27.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6
  • 拓扑面积:
    85.46
  • 氢给体数:
    2.0
  • 氢受体数:
    7.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sodium perchlorate monohydrate甲醇 为溶剂, 以54%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大环席夫碱的单核和同核铅(II)配合物
    摘要:
    铅(II)盐充当几种有机二羰基化合物与各种多官能二伯胺的环状缩合的模板,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生成大环Schiff碱配体的配合物。描述了三种类型的大环铅(II)配合物:(i)15和17元五齿N 5和N 3 S 2配体的单核配合物;(ii)18元性别相同的N 3 O 3和N 2 O 4配体的单核络合物;和(iii)30核腐朽的N 6的双核络合物O 4配体。借助于固体的红外光谱和溶液上的电导率测量,并参考选定配合物的X射线结构测定,在可能的情况下分配配位几何形状。铅(II)离子的配位数在五到八之间变化,取决于存在的阴离子的性质以及大环的性质。某些大环的碱土金属络合物与溶液中的Pb II发生交换反应;注意到这些反应在铅中毒螯合治疗中的可能应用。
    DOI:
    10.1039/dt9790000414
  • 作为产物:
    描述:
    、 sodium iodide 以 甲醇 为溶剂, 以70%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大环席夫碱的单核和同核铅(II)配合物
    摘要:
    铅(II)盐充当几种有机二羰基化合物与各种多官能二伯胺的环状缩合的模板,以中等至良好的产率生成大环Schiff碱配体的配合物。描述了三种类型的大环铅(II)配合物:(i)15和17元五齿N 5和N 3 S 2配体的单核配合物;(ii)18元性别相同的N 3 O 3和N 2 O 4配体的单核络合物;和(iii)30核腐朽的N 6的双核络合物O 4配体。借助于固体的红外光谱和溶液上的电导率测量,并参考选定配合物的X射线结构测定,在可能的情况下分配配位几何形状。铅(II)离子的配位数在五到八之间变化,取决于存在的阴离子的性质以及大环的性质。某些大环的碱土金属络合物与溶液中的Pb II发生交换反应;注意到这些反应在铅中毒螯合治疗中的可能应用。
    DOI:
    10.1039/dt979000041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4-苄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己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高哌嗪-1,4-双(2-乙磺酸) 高哌嗪 苏沃雷生中间体3 胍1,5-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烷 环丁基(1,4-二氮杂环庚-1-基)甲酮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WTM-12-00A(NEW) 叔-丁基6,6-二氟-1,4-重氮基庚环-1-甲酸基酯 十氢吡嗪并[1,2-d][1,4]二氮杂卓 六氢-1-(4-哌啶基)-5H-1,4-二氮杂卓-5-酮 六氢-1,4-二[2-(4-吡啶基)乙基]-1H-1,4-二氮杂卓 六氢-1,4-二[2-(2-吡啶基)乙基]-1H-1,4-二氮杂卓 六氢-1,2,2,7,7-五甲基-1H-1,4-二氮杂卓 二氢-吡啶并[1,2-A][1,4]二噁杂英 二乙基3,3'-(1,4-二氮杂环庚-1,4-二基)二丙酸酯 二-叔-丁基6-氧亚基-1,4-重氮基庚环-1,4-二甲酸基酯 [1,4]二氮杂环庚烷-6-胺 [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盐酸盐 NACUBACTAM中间体2 N-甲基高哌嗪盐酸盐 N-甲基高哌嗪 N-乙氧羰基高哌嗪 N-丁基高哌嗪 N-丁基-7,8,9,10-四氢-6H-环庚三烯并[b]喹啉-11-胺盐酸(1:1) N-[3-(3,4,5,7,8,9,10,10a-八氢吡啶并[1,2-a][1,4]二氮杂卓-2(3H)-基)丙基]-胍 N-[2-(1,4-二氮杂环庚烷-1-基)乙基]-N,N-二乙胺 N,N’-二(3-羟基丙基)高哌嗪 N,N-二亚硝基高哌嗪 N,N'-亚丁基脲 N,N'-二甲基四亚甲基硫脲 N(1),N(4)-二-(gamma-氯-beta-羟基丙基)六氢-1,4-二氮杂卓 9-甲基-3,9-二氮杂双环[4.2.1]壬烷-4-酮 9-甲基-3,9-二氮杂双环[4.2.1]壬烷 8-(4-吡啶基)-1,5-二氮杂双环[3.2.1]辛烷 8,9-二氮杂五环[5.4.0.02,6.03,11.04,10]十一烷 7-甲基-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 6-羟基甲基-[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 6-羟基-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 6-甲基-3,6-二氮杂双环[3.2.0]庚烷 6-甲基-1,7-二氮杂双环[4.1.0]庚烷 6-甲基-1,4-二氮杂环庚烷 6-环丁基-3,6-二氮杂双环[3.2.1]-2-辛酮 6-氟-1,4-二氮杂环庚烷 6-Boc-3,6-二氮杂双环[3.2.0]庚烷 6,6-二氟-1,4-二氮杂环庚烷 5-甲基-1,4-二氮杂环庚烷-1-甲酰基叔丁酯 5-甲基-1,4-二氮杂环庚烷 5-乙基-1,3-二氮杂环庚-2,4,7-三酮 4-苄基-1-{[6-(三氟甲基)-3-吡啶基]甲基}-1,4-二氮杂环庚-5-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