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二氟化锡 | 7783-47-3

中文名称
二氟化锡
中文别名
氟化锡(II);氟化亚锡
英文名称
tin (II) fluoride
英文别名
tin(II) fluoride;tin difluoride;Tin(2+) difluoride;tin(2+);difluoride
二氟化锡化学式
CAS
7783-47-3
化学式
F2Sn
mdl
——
分子量
156.707
InChiKey
ANOBYBYXJXCGBS-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15°C
  • 沸点:
    850°C
  • 密度:
    4.57 g/mL at 25 °C (lit.)
  • 溶解度:
    溶于H2O;不溶于乙醇、乙醚、氯仿
  • 暴露限值:
    a/nm
  • LogP:
    α/o
  • 物理描述:
    Stannous fluoride is a white crystalline solid. Sinks and mixes with water. (USCG, 1999)
  • 颜色/状态:
    Monoclinic, lamellar plates
  • 味道:
    BITTER, SALTY TASTE
  • 稳定性/保质期:
    1. 如果遵照规格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 2. 避免接触氧化物、水分或潮湿环境。氟化亚锡能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醇、丙酮和氯仿。干燥的氟化亚锡没有吸湿性。
  • 分解:
    Decomposes in hot water.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6
  • 重原子数:
    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ADMET

代谢
尽管锡金属的吸收非常差,但锡化合物可以通过口服、吸入或皮肤途径被吸收,有机锡化合物的吸收速度比无机锡化合物要快得多。锡可能进入血液并绑定到血红蛋白上,在体内分布并在肾脏、肝脏、肺和骨骼中积累。锡及其代谢物主要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L308)
Though tin metal is very poorly absorbed, tin compounds may be absorbed via oral, inhalation, or dermal routes, with organotin compounds being much more readily absorbed than inorganic tin compounds. Tin may enter the bloodstream and bind to hemoglobin, where it is distributed and accumulates mainly in the kidney, liver, lung, and bone. Tin and its metabolites are excreted mainly in the urine and feces. (L308)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毒性总结
无机和有机锡化合物是酒精脱氢酶的弱抑制剂。
Inorganic and organic tin compounds are weak inhibitors of alcohol dehydrogenase. (A183)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致癌性证据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工作组得出结论,氟化物(无机,用于饮用水)(第3组)在人类致癌性方面不可分类。/亚锡氟化物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工作组审查。关于它的数据发表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关于无机氟化物的专论第27卷中。没有给出亚锡氟化物致癌性的评估。/
The IARC Working Group concluded that fluorides (inorganic, used in drinking-water) (Group 3) are not classifiable as to their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Stannous fluoride was reviewed by the IARC Working Group. Data for it are published in the IARC Monograph on Inorganic Fluorides, Volume 27. No evaluation of the carcinogenicity for stannous fluoride is given./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 致癌性证据
A4;不能分类为人类致癌物。/氟化物,作为F/
A4; Not classifiable as a human carcinogen. /Fluorides, as F/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 致癌物分类
3, 其对人类致癌性无法分类。
3, 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L135)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健康影响
摄入大量无机锡化合物可能会导致腹痛、贫血以及肝脏和肾脏问题。
Inges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inorganic tin compounds can cause stomachache, anemia, and liver and kidney problems. (L307, L308)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 吸收
锡在脱矿化有机基质中以一定量保留,通过牙本质中称为磷蛋白的磷酸化非胶原蛋白扩散,并在底层矿化组织中积累。
Tin is retained in the demineralized organic matrix to some extent, diffuses through the phosphorylated non-collagenous proteins in the dentine called phosphophoryn and accumulates in the underlying mineralized tissue.
来源:DrugBank
吸收、分配和排泄
  • 消除途径
口腔内引入的物质可以通过唾液冲洗和吞咽、口腔表面的吸收或者降解来消除。
Materials introduced into the oral cavity can be eliminated by salivary washout and swallowing, absorption through oral surfaces, or degradation.
来源:DrugBank
吸收、分配和排泄
  • 分布容积
氟化亚锡从唾液中迅速清除,但在牙龈斑块中能长时间很好地保留。
Stannous fluoride is cleared from saliva rapidly but very well retained in gingival plaque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来源:DrugBank
吸收、分配和排泄
  • 清除
在这个案例中,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消除的微率常数分别约为1和0.5 min^−1。
Stimulated and nonstimulated salivary elimination microrate constants in this case would be ∼1 and 0.5 min^−1, respectively.
来源:DrugBank
吸收、分配和排泄
氟离子会从肠道中被快速且广泛地吸收。在大鼠中,钠氟化物和锡氟化物的吸收情况相似。
Fluoride ion is rapidly & extensively absorbed from the gut. In rats, absorption of sodium fluoride ... & stannous fluoride is similar.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8
  • 危险品标志:
    Xn
  • 安全说明:
    S26,S39
  • 危险类别码:
    R22,R41,R38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82619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923
  • 包装等级:
    II
  • 储存条件:
    1. 保持贮藏器密封。 2. 将其存放在紧密封装的容器中,并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SDS

SDS:c68fcfdf8cd9276f18e8af7b5b0706cf
查看
1.1 产品标识符
: Tin(II) fluoride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Stannous fluoride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4)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5)
皮肤刺激 (类别2)
严重的眼损伤 (类别1)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危害类型象形图
信号词 危险
危险申明
H302 吞咽有害。
H313 接触皮肤可能有害。
H315 造成皮肤刺激。
H318 造成严重眼损伤。
警告申明
预防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80 穿戴防护手套/ 眼保护罩/ 面部保护罩。
措施
P301 + P312 如果吞下去了: 如感觉不适,呼救解毒中心或看医生。
P302 + P352 如果在皮肤上: 用大量肥皂和水淋洗。
P305 + P351 + P338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
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P310 立即呼救解毒中心或医生。
P321 具体治疗(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0 漱口。
P332 + P313 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 就诊。
P362 脱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处理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1 物 质
: Stannous fluoride
别名
: F2Sn
分子式
: 156.71 g/mol
分子量
成分 浓度
Tin difluoride
-
化学文摘编号(CAS No.) 7783-47-3
EC-编号 231-999-3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如果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在皮肤接触的情况下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请教医生。
在眼睛接触的情况下
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请教医生。
如果误服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最重要的症状和影响,急性的和滞后的
多口水, 恶心, 呕吐, 发烧, 该物质对粘膜组织和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破坏巨大。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氟化氢, 锡/氧化锡
5.3 救火人员的预防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的信息
无数据资料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人员的预防,防护设备和紧急处理程序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防止粉尘的生成。 防止吸入蒸汽、气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避免吸入粉尘。
6.2 环境预防措施
不要让产物进入下水道。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收集、处理泄漏物,不要产生灰尘。 扫掉和铲掉。 存放在合适的封闭的处理容器内。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防止粉尘和气溶胶生成。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一般性的防火保护措施。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容器保持紧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8.1 控制参数
最高容许浓度
成分 化学文摘编 值 控制参数 基准
号(CAS No.)
Tin difluoride 7783-47-3 PC- 2 mg/m3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
TWA 化学有害因素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根据工业卫生和安全使用规则来操作。 休息以前和工作结束时洗手。
人身保护设备
眼/面保护
面罩與安全眼鏡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含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微粒防毒面具N100型(US
)或P3型(EN
143)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风防毒
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粉末
颜色: 白色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临界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熔点/熔点范围: 215 °C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850 °C 在 1,013 hPa
g) 闪点
不适用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可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气压
无数据资料
l) 相对蒸气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4.57 g/mL 在 25 °C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化学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0.4 避免接触的条件
无数据资料
10.5 不兼容的材料
强酸, 强氧化剂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半致死剂量(LD50) 经口 - 大鼠 - 360 mg/kg
备注: 行为的:食物摄取(动物)。 营养与总代谢:体重降低或体重增长减小。
半致死剂量(LD50) 经皮 - 大鼠 - > 2,000 mg/kg
皮肤腐蚀/刺激
无数据资料
严重眼损伤 / 眼刺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诱变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IARC:
3 - 第3组:未被分类为对人类致癌 (Tin difluoride)
生殖毒性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数据资料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可能有害。 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误吞对人体有害。
皮肤 如果通过皮肤吸收可能是有害的。 造成皮肤刺激。
眼睛 引起眼睛烧伤。
接触后的征兆和症状
多口水, 恶心, 呕吐, 发烧, 该物质对粘膜组织和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破坏巨大。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XQ3450000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生物积累的潜在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将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给处理公司。 联系专业的拥有废弃物处理执照的机构来处理此物质。
与易燃溶剂相溶或者相混合,在备有燃烧后处理和洗刷作用的化学焚化炉中燃烧
污染了的包装物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14.1 UN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2923 国际海运危规: 2923 国际空运危规: 2923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CORROSIVE SOLID, TOXIC, N.O.S. (Tin difluoride)
国际海运危规: CORROSIVE SOLID, TOXIC, N.O.S. (Tin difluoride)
国际空运危规: Corrosive solid, toxic, n.o.s. (Tin difluoride)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8 (6.1) 国际海运危规: 8 (6.1) 国际空运危规: 8 (6.1)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III 国际海运危规: III 国际空运危规: III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否 国际空运危规: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预防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氟化亚锡

用途 氟化亚锡是牙医在临床长期使用的专业成分,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可,用于有效减轻牙龈炎。初期,它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物质;佳洁士花费15年时间成功将其稳定在牙膏中,健康专家系列牙膏目前为市面上唯一含有亚锡氟成分的牙膏产品。

这种亚锡-氟牙膏能够在刷牙过程中释放有生物活性的亚锡离子和氟离子,并直接作用于牙龈局部。多项严谨科学临床研究显示:亚锡-氟牙膏能有效对抗口腔细菌,减少牙龈炎症。因此选择抗菌消炎成分及专业成分都是明智的选择。

应用 氟化亚锡用于替代氟化钠以防止蛀牙。它能够将含钙矿物质磷灰石转换为氟磷灰石(英语:fluorapatite),使牙釉质对细菌产生的酸攻击更具抵抗力。

溶解性 氟化亚锡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 在20℃下,每100毫升水中溶解30克。

制备方法 由氧化亚锡在无氧环境下与过量氢氟酸反应,浓缩后,在高氯酸镁干燥剂的干燥器中进行干燥而得。以下是具体步骤:

  1. 将67.4g(0.5mol)的氧化亚锡置于200mL聚乙烯烧杯中,加入除氧后的水15~20mL进行润湿。
  2. 在除去氧的氮气流中,在水浴上加热至60℃,缓慢加入46.0g(1.1mol、过量10%)的48%氢氟酸,并轻轻搅拌。待全部氧化亚锡溶解后,将烧杯置于充满氮气的干燥器中冷却。
  3. 两日后,结晶和母液分别在高氯酸镁干燥剂上干燥。

另一种工业生产方法包括:

  • 氧化锡与氢氟酸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
  • 无水氢氟酸与四氯化锡反应制得

以上两种方法的纯度相同。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四氟化锡(IV)二氟化锡 以 neat (no solvent, solid phase)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SnF2SnF4系统的穆斯堡尔共振研究
    摘要:
    摘要 研究了在SnF2SnF4体系中分离的化合物的穆斯堡尔共振谱。异构体的变化使作者能够在不同的化学环境中定位锡原子。结果已与锡的两种氧化态的电子结构相关联,并已给出键合轨道离子性的估计值。对于锡 (IV),四极分裂可以通过不等价的相邻氟原子来解释。对于锡 (II),它可以根据键合和非键合轨道的 p 特性和混合性质来解释。对于 αSnF2、Sn3F8 和 Sn7F16,观察到 Goldanskii-Karyagin 效应。
    DOI:
    10.1016/0038-1098(86)90639-3
  • 作为试剂:
    描述:
    环氧氯丙烷山梨醇二氟化锡 环氧氯丙烷4-甲基-2-戊酮 、 solution 、 sodium hydroxide二氧化碳magnesium sulfate 作用下, 反应 13.0h, 以giving 155.2 g of sorbitol glycidyl ether for which the following analytical values的产率得到Sorbitol glycidyl ether
    参考文献:
    名称: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glycidyl ethers
    摘要:
    一种改进的制备I式的环氧乙醚的方法,其中Q是价态为m的脂肪、环脂或芳基基团,R是--H或--CH.sub.3,m是1到10的整数,通过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将Q--(OH).sub.m的醇与m摩尔的II式的环氧卤代烷反应,制备相应的卤代环氧乙醚,并用碱金属氢氧化物脱卤代脂肪环氧乙醚,得到I式的化合物,其中Q、m和R如上所定义,Hal是卤素,所述方法包括使用a) 二氟化锡或b) 二价锡卤化物与共催化剂联合使用作为催化剂。
    公开号:
    US05162547A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icluster Oxidative Addition:  The Bicapped Trigonal Prism in [Pt<sub>6</sub>(μ<sub>3</sub>-SnBr<sub>3</sub>)<sub>2</sub>(μ-CO)<sub>6</sub>(μ-Ph<sub>2</sub>PCH<sub>2</sub>PPh<sub>2</sub>)<sub>3</sub>] and Related Clusters
    作者:Greg J. Spivak、Leijun Hao、Jagadese J. Vittal、Richard J. Puddephatt
    DOI:10.1021/ja9530883
    日期:1996.1.1
  • MUKAIYAMA TERUAKI; HARADA TAIRA; SHODA SHIN-ICHIRO, CHEM. LETT., 1980, NO 12, 1507-1510
    作者:MUKAIYAMA TERUAKI、 HARADA TAIRA、 SHODA SHIN-ICHIRO
    DOI:——
    日期:——
  • BORCH, RICHARD F.;VALENTE, RONALD R.
    作者:BORCH, RICHARD F.、VALENTE, RONALD R.
    DOI:——
    日期:——
  • MUKAIYAMA TERUAKI; HARADA TAIRA, CHEM. LETT., 1981, NO 5, 621-624
    作者:MUKAIYAMA TERUAKI、 HARADA TAIRA
    DOI:——
    日期:——
  • SHODA, SHIN-ICHIRO;MUKAIYAMA, TERUAKI, CHEM. LETT., 1981, N 6, 723-724
    作者:SHODA, SHIN-ICHIRO、MUKAIYAMA, TERUAK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