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叠氮化钡 | 18810-58-7

中文名称
叠氮化钡
中文别名
迭氮钡
英文名称
barium(2+);diazide
英文别名
Barium diazide
叠氮化钡化学式
CAS
18810-58-7
化学式
BaN6
mdl
——
分子量
221.37
InChiKey
UUXFWHMUNNXFH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20°C
  • 沸点:
    explodes [CRC10]
  • 密度:
    2.936
  • 溶解度:
    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5
  • 重原子数:
    7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ADMET

代谢
硫酸钡是一种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粉末,常用于医疗成像(如X射线)和工业应用。在医疗成像中,硫酸钡被用作对比剂,因为它在X射线下不透明,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楚地看到内部器官的结构。硫酸钡也被用于石油工业中的钻井泥浆,以及作为某些陶瓷和油漆的成分。由于硫酸钡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它通常被认为对人体和环境相对安全,尤其是在医疗成像中使用的类型,因为它们不会被人体吸收。然而,任何化学物质都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健康。
Barium compounds are absorbed via ingestion and inhalation, the extent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individual compound. In the body, the majority of the barium is found in the bone, while small amounts exists in the muscle, adipose, skin, and connective tissue. Barium is not metabolized in the body, but it may be transported or incorporated into complexes or tissues. Barium is excreted in the urine and faeces. (L214)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毒性总结
钡是一种竞争性的钾通道拮抗剂,它可以阻止细胞内钾离子的被动外流,导致钾离子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内钾离子的转移导致静息膜电位的降低,使得肌肉纤维在电学上不可兴奋,从而引起瘫痪。钡的这些作用可能部分是由于钡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滞和膜去极化。
Barium is a competitive potassium channel antagonist that blocks the passive efflux of intracellular potassium, resulting in a shift of potassium from extracellular to intracellular compartments. The intracellular translocation of potassium results in a decreased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making the muscle fibers electrically unexcitable and causing paralysis. Some of these barium's effects may also be due to barium induced neuromuscular blockade and membrane depolarization. (L214)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致癌物分类
对人类不具有致癌性(未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名)。
No indication of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not listed by IARC).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健康影响
不同钡化合物的健康影响取决于化合物在水中或胃内容物中的溶解程度。在低剂量时,钡作为一种肌肉刺激剂,而更高的剂量则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心脏不规律、震颤、无力、焦虑、呼吸困难、麻痹甚至可能死亡。钡还可能引起胃肠不适,损害肾脏并导致体重下降。
The health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barium compounds depend on how well the compound dissolves in water or the stomach contents. At low doses, barium acts as a muscle stimulant, while higher doses affect the nervous system, causing cardiac irregularities, tremors, weakness, anxiety, dyspnea, paralysisand possibly death. Barium may also cause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s, damage the kidneys and cause decreases in body weight. (L214)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暴露途径
口服(L214);吸入(L214)
Oral (L214) ; inhalation (L214)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症状
摄入过量的钡可能引起呕吐、腹部绞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或降低、面部周围麻木和肌肉无力。高剂量可能导致心律变化或麻痹,甚至可能死亡。
Ingesting excess barium may cause vomiting, abdominal cramps, diarrhea, difficulties in breathing, increased or decreased blood pressure, numbness around the face, and muscle weakness. High levels may result in changes in heart rhythm or paralysis and possibly death. (L214)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安全信息

  • 危险等级:
    1.1A
  • 安全说明:
    S28
  • 危险类别码:
    R20/22
  • 危险品运输编号:
    224
  • 包装等级:
    I
  • 危险类别:
    1.1A
  • 储存条件:
    本品应使用15%乙醇作为湿润剂密封保存,并置于阴凉处。

SDS

SDS:b5d6062c5b8ddd5d28424718ad28780d
查看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迭氮化钡(干的或含水<50%)
化学品英文名称: Barium azide(dry or containing less than 50% water)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 18810-58-7
分子式: Ba(N 3 ) 2
分子量: 221.40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化学品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迭氮化钡(干的或含水<50%)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迭氮化钡(干的或含水<50%) 100 18810-58-7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1类 爆炸品
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健康危害: 有毒。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吸收进入体内,可影响神经系统、心脏和肾脏,重者可引起惊厥和死亡。吸入可影响肺功能。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属爆炸品,易燃,高毒,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2%~5%硫酸钠溶液洗胃,导泻。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干燥时,接触明火、高热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与酸反应生成爆炸性的迭氮化氢。暴露在空气中能自燃。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 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二氧化碳、水。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遇大火切勿轻易接近。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禁止用砂土压盖。
闪点(℃):
自燃温度(℃):
爆炸下限[%(V/V)]:
爆炸上限[%(V/V)]:
最小点火能(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冷却,防止震动、撞击和摩擦,小心扫起,避免扬尘,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收集于塑料桶内,运至空旷地方引爆。如果大量泄漏,回收。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应润湿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专用爆炸品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严禁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0.5mg(Ba)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戴橡胶手套。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白色单斜棱形结晶。
pH:
熔点(℃): 120
沸点(℃): 爆炸
相对密度(水=1): 2.93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饱和蒸气压(kPa):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
引燃温度(℃):
爆炸上限%(V/V):
爆炸下限%(V/V):
分子式: Ba(N 3 ) 2
分子量: 221.40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 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主要用途: 用作电子管的吸气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在常温常压下 不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空气、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 氮氧化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在公安部门指定地点引爆。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11018
UN编号: 0224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 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须报铁路局进行试运,试运期为两年。试运结束后,写出试运报告,报铁道部正式公布运输条件。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货车编组,应按照《车辆编组隔离表》进行。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车速要加以控制,避免颠簸、震荡。不得与酸、碱、盐类、氧化剂、易燃可燃物、自燃物品、金属粉末等危险物品及钢铁材料器具混装。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停留时应严格选择停放地点,远离高压电源、火源和高温场所,要与其它车辆隔离并留有专人看管,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RETCS号: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1 类爆炸品;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中,该物质属第一类 A级无机剧毒品。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 年月日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5
MSDS修改日期: 年月日

制备方法与用途

简介

叠氮化钡亦称“氮化钡”,在水中分解成氢氧化钡和氨气。作为一种新型且性能优越的灯用消气剂,叠氮化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光源生产厂家采用,替代传统的消气剂。近年来,由台湾、韩国引进的汽车泡生产线、110V起辉器生产线以及部分节日泡、装饰泡生产线等均使用叠氮化钡作为消气剂,并且用量不断增加。目前,国内使用的叠氮化钡全部依赖进口,因其属危险品而未统一由国家外贸机构进口,给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用途

叠氮化钡是一种非蒸散型消气剂,主要用于各种充气白炽灯(如普通照明灯、红外线灯、仪器灯、照相、聚光、摄影灯以及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灯)的生产。它也可作为自镇流高压汞灯外壳及110V荧光灯起辉器中的消气剂,兼作电子发射材料。

制备

一种叠氮化钡生产工艺如下:各成分重量比为叠氮化钠∶氢氧化钠∶硫酸溶液∶氢氧化钡=1∶0.33∶6∶2.4。具体步骤包括:

  1. 取叠氮化钠和氢氧化钠。
  2. 安装滴液漏斗和冷凝器,将冷凝器与二口烧瓶连接。
  3. 滴加40%的硫酸溶液,并在温度达到105℃时停止加热蒸馏。
  4. 继续搅拌,过滤,母液浓缩或进行重结晶,得叠氮化钡。
  5. 真空低温干燥;过筛后测定并包装。

另一种简化步骤为:

  • 取15克叠氮化钡和5克氢氧化钠装入250毫升三口蒸馏烧瓶中,并用100毫升水溶解。
  • 安装滴液漏斗和冷凝器,冷凝器的一端连接带搅拌的500ml二口烧瓶(含36克氢氧化钡和200毫升水)。
  • 加热三口蒸馏烧瓶使溶液沸腾后滴加40%硫酸溶液90毫升,继续加热蒸馏至溶液温度达105℃时停止加热。
  • 过滤可得无水叠氮化钡;母液浓缩得一水合叠氮化钡。将上述无水和一水合叠氮化钡分别真空低温干燥、过筛后包装。
水中溶解度

不同温度(℃)下每100毫升水中叠氮化钡的溶解克数:

  • 0℃: 12.5g
  • 10℃: 16.1g
  • 20℃: 17.4g
化学性质

白色针状结晶,用于低发光消气剂,可延长灯丝寿命。

类别

爆炸物品

毒性分级

高毒

爆炸物危险特性

极不稳定;明火、火花、高温、震动或摩擦易爆

可燃性危险特性

空气中自燃;受热分解有毒氮氧化物烟雾

储运特性

通风低温干燥,与酸类和铅化合物分开存放

灭火剂

泡沫、雾状水、二氧化碳

职业标准

TWA 0.5 毫克(钡)/立方米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叠氮化钡盐酸 作用下, 生成 2,3,18-trimethoxy-19-methyl-(21αH)-21,22-dihydro-18,19-seco-strychnidine
    参考文献:
    名称:
    Leuchs et al., Chemische Berichte, 1933, vol. 66, p. 1378,1384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甲醇 、 alkaline earth salt of/the/ methylsulfuric acid 在 氢氧化钾 作用下, 生成 叠氮化钡
    参考文献:
    名称:
    Gulland; Perkin; Robinson,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27, p. 1655,1658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euchs et al., Chemische Berichte, 1933, vol. 66, p. 1378,1384
    作者:Leuchs et al.
    DOI:——
    日期:——
  • Achmatowicz; Robinson,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hi>1935</hi>, p. 1292
    作者:Achmatowicz、Robinson
    DOI:——
    日期:——
  • Gulland; Perkin; Robinson,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27, p. 1655,1658
    作者:Gulland、Perkin、Robinson
    DOI:——
    日期:——
  • Leuchs et al., Chemische Berichte, <hi>1933</hi>, vol. 66, p. 1378,1384
    作者:Leuchs et a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