铥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Tm,原子序数69,属于金属。它是镧系元素中第二稀有的(仅次于钷),质软且容易加工,具有明亮的银灰色光泽。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后会失去光泽。由于其昂贵的价格和稀缺性,通常被用于便携式透视设备和固态激光器作为辐射源。
发现历史1879年,瑞典科学家克莱夫从铒土中分离出了铥和钬两种新元素。铥的含量极低,在地壳中的丰度仅为十万分之二,是稀土元素中最稀有的。它主要存在于磷钇矿和黑稀金矿中,天然稳定的同位素只有铥-169。
来源在自然界中,铥从未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与其他稀土元素的矿物共生,常与钇和钆共生。它在地壳中的质量丰度为0.5毫克/千克(地区不同此值变化范围从0.0004‰-0.0008‰),海水中约为0.00025‰。太阳系中,铥的质量丰度仅为0.0000002‰,摩尔丰度为0.000000001‰。中国的储量最大,其次是澳大利亚、巴西、格陵兰、印度、坦桑尼亚和美国。
应用铥广泛应用于高强度发光光源、激光以及高温超导体等领域中。
制备主要从独居石矿石(含0.007%的铥)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得。新的离子交换技术和溶剂抽提技术使稀土元素分离更加容易,大大降低了提炼成本。如今,中国南方的离子交换树脂生产是主要来源,其中三分之二是钇,铥约占0.5%。金属铥可由在密闭容器中还原氧化铥获得。
对人体的影响铥没有生物学作用,但少量的铥能刺激新陈代谢。可溶性铥盐具有轻微毒性,而不可溶性铥盐则无毒。注入铥盐溶液会引起肝脏和脾脏退化及血红蛋白含量波动。在雄性大鼠中,由铥引起的肝损害更为常见;尽管如此,仍认为铥为低毒元素。人体中,铥的最高浓度器官是肝脏、肾脏和骨骼,每人每年通常会摄入几微克。植物根系不会吸收铥,其在蔬菜干重中所占的比例约为十亿分之一。含放射性的铥会引起放射性疾病。
生产方法用金属钙还原无水氟化物可制得金属铥。氧化铥的还原-蒸馏法因其具有高蒸汽压的特点而被采用。当系统抽真空至压力小于0.1Pa时,将氧化铥加热至800℃并保持15小时以去除可能吸收的H2O和CO2。随后,在1800℃下真空熔化金属镧制成金属屑,并与过量15%质量的Tm2O3混合压锭,装入直径6.4cm、长25.4cm的Ta坩埚中,上部连接20cm长的Ta冷凝器及Ta挡板防止氧化物颗粒带出。将此装置放入真空感应炉高温区,在抽空至压力小于0.1Pa后加热至最高温度1600℃并保持2小时。缓慢升温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La熔化并在坩埚底部积聚影响反应物接触。还原金属会从反应区蒸馏出来,并在冷凝器上凝聚。该过程产率为98%,且当冷凝器温度为300~500℃时形成的金属颗粒较大、稳定;而低温下形成的颗粒较细,易燃。一次还原-蒸馏的产品纯度可达99.5%以上,但仍含有几百个10^-6数量级的La、O和H杂质,这些可通过重蒸馏或升华进一步降低。升华温度为800℃,冷凝温度约500℃,可使用还原-蒸馏时使用的坩埚,在此之前需用酸浸泡并在1800℃下真空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