钷[pǒ]是稀土元素家族的一员,被誉为人工“夜明珠”,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在人类生活中大放异彩。钷,化学符号为Pm,原子序数为61,是一种放射性的镧系元素之一。目前已知有17种同位素和4种同质异能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铀裂变产物中提取或用中子照射146Nd制得的147Pm(半衰期2.64年)。
发现历史1902年,Bohuslav Branner推测在元素周期表中应该有一个元素位于钕和钐之间。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元素具有放射性且含量极少。(微量的钷确实以核裂变的结果出现在铀矿石中,每百万吨铀矿石中仅含有不到1微克的钷。)
1939年,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利用60英寸回旋加速器人工制造钷,但最终没有实现目标。最终,Jacob A. Marinsky、Lawrence E. Glendenin和Charles D. Coryell等人在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成功合成钷。他们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法从铀燃料的裂变产物中分离出钷。钷的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偷取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元素符号定为Pm。
直到1948年,研究人员才首次制得肉眼可见并可称重的氯化钷(PmCl3,黄色)和硝酸钷(Pm(NO3)3),各3毫克。1965年,从6000吨铀矿石中获得了350毫克钷,这是通过铀裂变产生的。自此以后,钷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截至目前,已有28个钷同位素被成功合成,其中最长寿命的是钷-147,其半衰期为2.6234年。
用途钷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最初是通过人工合成获得的,之后也在自然界中被发现。它主要用于制造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此外,钷还可以用于制作放射发光材料,用作永久光源等。总之,它是用途广泛的反射性稀土元素。
放射发光放射发光是指某些物体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作用下产生长时间光辐射的现象。这种发光不产生热量,也被称为“冷光”。相比于普通的自发光元素,放射发光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长期提供微弱照明,无需维护保养,例如用于地下指挥部永久性的发光标志等。
选择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需要考虑三点:适当的温度、半衰期和放射性危害。例如,钷-147的半衰期为2.6年,是一种只释放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其β射线射程短且对人体的危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