铽是镧系元素或“稀土”元素组的成员之一。作为一种银色金属,它类似于铝且质地较重,手感像铅。更重要的是,它位于钇亚组(镧系元素)中,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铽广泛存在于硅酸盐、辉长岩以及其他矿物中,同时也与其他稀土元素共存。在所有17种镧系元素中,铽的含量排名第14位。虽然用途有限,但其化合物可用作电视管绿磷的活化剂和激光产生器,并被用于某些形式固态仪器的“掺杂”,以及作为燃料电池中的稳定剂,以使其能在高温下运行。
物理性质铽存在两种晶体变体(α和β),转变温度为1289°C。它在空气中相对稳定,是一种银灰色金属,具有延展性和韧性,足够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共有42种同位素和异构体,其氧化物呈现巧克力色或深栗色。
发现历史铽于1843年由莫桑德尔(C.G.Mosander)发现,并最初命名为“氧化铒”。直到1877年才正式更名为铽。1905年乌贝因(G.Urbain)首次成功提纯。它的名字来源于瑞典村庄Ytterby。
莫桑德在对钇土进行研究时,在1842年发表了关于该元素的研究报告,指出最初的钇土不是单一的氧化物而是三种不同元素的混合物之一,即命名其为“terbia”(铽土),并以发现地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Ytterby村庄来命名。
来源铽少量存在于磷铈钍砂和硅铍钇矿中。它与其他稀土元素共存于独居石砂中,一般含量约为0.03%。其他来源还包括磷钇矿和黑稀金矿,这两者的氧化物混合物含有的铽高达1%。
用途铽主要用于电视管绿磷的活化剂、激光产生器以及某些形式固态仪器中的“掺杂”。它还被用于燃料电池中的稳定剂,使其能在高温下运行。此外,铽化合物还可以作为荧光粉和催化剂等其他应用材料。
生产方法主要矿物为独居石。用金属钙还原无水氟化物或氯化物(在钽制坩埚中)可制得金属铽。还原过程通常使用钽片氩弧焊接成的耐腐蚀不与稀土金属反应的钽坩埚,通过真空感应炉在1800℃下进行。将过量10%~15%的钙屑或钙粒与氟化铽混匀后装入并压实于坩埚中,随后抽真空至10-2Pa并在400~600℃下加热。经过深脱气后充入净化后的氩气(6×104Pa),继续升温至800~1000℃使金属开始还原反应。最后,在1750℃保持10~15min,以确保充分分层并获得致密的金属锭。
为了提高还原产品的纯度,需要使用干法氟化法制备较纯净的氟化铽,并在799.93Pa氦分压下对钙进行蒸馏提纯。还原产品中通常含0.2%~0.5%钙和约0.1%~0.5%钽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