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4,4-Trimethyl-1,2-dihydro-3,1-benzoxazine | 59689-22-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4-Trimethyl-1,2-dihydro-3,1-benzoxazine
英文别名
——
2,4,4-Trimethyl-1,2-dihydro-3,1-benzoxazine化学式
CAS
59689-22-4
化学式
C11H15NO
mdl
——
分子量
177.246
InChiKey
SENWVYTWFYDKTL-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5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5
  • 拓扑面积:
    21.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udies on the benzoxazine series. 2—Preparation and1H and13C NMR structural study of some substituted 1,2-dihydro-4H-3,1-benzoxazines
    作者:Kari Neuvonen、Riitta Pohtola、Kalevi Pihlaja
    DOI:10.1002/mrc.1260270804
    日期:1989.8
    In addition to the parent compounds, nine methyl‐substituted 1,2dihydro‐4H‐3,1‐benzoxazines with and without N‐methyl substitution were prepared. The chain tautomer could only be detected in the case of 1,2dihydro‐2‐(p‐nitrophenyl)‐4H‐3,1‐benzoxazine in solution. The configurational and conformational assignments were based on 1H and 13C NMR data.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methyl substituent effects
    除了母体化合物外,还制备了九个带有和不带有 N-甲基取代的甲基取代的 1,2-二氢-4H-3,1-苯并恶嗪。只有在溶液中的 1,2-二氢-2-(对硝基苯基)-4H-3,1-苯并恶嗪的情况下才能检测到链互变异构体。构型和构象分配基于 1H 和 13C NMR 数据。甲基取代基对杂环(半椅结构)碳的影响的计算在观察到的和计算的位移之间给出了很好的拟合,并且可以估计 1,2-dihydro-4-methyl-4H-3,1 -苯并恶嗪是一种 75:25 的 N-甲基衍生物,是一种 69:31 的 4eq'- 和 4ax'- 形式的混合物。1,2-Dihydro-trans-1,2,4-trimethyl-4H-3,1-benzoxazine 在构象上也不是均质的,而是 2eq,4ax'- 和 2ax,4eq'- 形式的 43:57 混合物. 将 13C 化学位移相关性与 3,4-二氢-2H-1,3
  • GROMACHEVSKAYA, E. V.;KULNEVICH, V. G.;KOSULINA, T. P.;PUSTOVAROV, V. S., XIMIYA GETEROTSIKL. SOED.,(1988) N 6, 812-817
    作者:GROMACHEVSKAYA, E. V.、KULNEVICH, V. G.、KOSULINA, T. P.、PUSTOVAROV, V. S.
    DOI:——
    日期:——
  • 4H-3,1-benzoxazines. 2. Synthesis of 2,4-substituted 1,2-dihydro-4H-3,1-benzoxazines
    作者:E. V. Gromachevskaya、V. G. Kul'nevich、T. P. Kosulina、V. S. Pustovarov
    DOI:10.1007/bf00475610
    日期:1988.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