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3'-(1,4-diazepane-1,4-diyl)bis(1-thiomorpholinopropan-2-ol) | 1396125-04-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3'-(1,4-diazepane-1,4-diyl)bis(1-thiomorpholinopropan-2-ol)
英文别名
1-[4-(2-Hydroxy-3-thiomorpholin-4-ylpropyl)-1,4-diazepan-1-yl]-3-thiomorpholin-4-ylpropan-2-ol;1-[4-(2-hydroxy-3-thiomorpholin-4-ylpropyl)-1,4-diazepan-1-yl]-3-thiomorpholin-4-ylpropan-2-ol
3,3'-(1,4-diazepane-1,4-diyl)bis(1-thiomorpholinopropan-2-ol)化学式
CAS
1396125-04-4
化学式
C19H38N4O2S2
mdl
——
分子量
418.668
InChiKey
LVGYQNLVDIXTC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1
  • 重原子数:
    27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104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8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etrakis(acetonitrile)copper(I) perchlorate3,3'-(1,4-diazepane-1,4-diyl)bis(1-thiomorpholinopropan-2-ol)乙腈 为溶剂, 生成 [Cu(I)Cu(I)Cu(I)(3,3'-(1,4-diazepane-1,4-diyl)bis(1-thiomorpholinopropan-2-olate))](ClO4)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不同配体的Tricopper簇配合物介导的烃的高效室温氧化
    摘要:
    已开发了由一系列多齿配体(L)负载的六种[Cu I Cu I Cu I(L)] 1+型三铜簇合物作为氧化催化剂。这些络合物能够介导容易的氧原子转移至烃类底物,例如环己烷,苯和苯乙烯(C 6 H 12,C 6 H 6和C 8 H 8)在室温下被过氧化氢活化。该过程具有高周转频率(TOF)的催化作用,可以中等至高收率将底物有效氧化为相应的醇,醛和酮。催化剂具有鲁棒性,其周转数(TON)仅受用于驱动催化周转的过氧化氢的可用性限制。当由活化的三铜配合物介导的底物的氧化迅速时,TON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TOF线性依赖于过氧化氢的浓度。在低底物浓度下,催化系统表现出中止循环,这是由于过氧化氢竞争性还原了活化催化剂而导致的。该系统的这种行为与过氧化氢对三铜配合​​物的活化作用相一致,从而在活化的催化剂和底物之间形成过渡配合物时,生成能够将“氧原子”容易地直接转移至底物的强氧化性中间体。通过改变配体设计也
    DOI:
    10.1002/adsc.201200474
  • 作为产物:
    描述:
    高哌嗪甲醇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120.0h, 生成 3,3'-(1,4-diazepane-1,4-diyl)bis(1-thiomorpholinopropan-2-ol)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不同配体的Tricopper簇配合物介导的烃的高效室温氧化
    摘要:
    已开发了由一系列多齿配体(L)负载的六种[Cu I Cu I Cu I(L)] 1+型三铜簇合物作为氧化催化剂。这些络合物能够介导容易的氧原子转移至烃类底物,例如环己烷,苯和苯乙烯(C 6 H 12,C 6 H 6和C 8 H 8)在室温下被过氧化氢活化。该过程具有高周转频率(TOF)的催化作用,可以中等至高收率将底物有效氧化为相应的醇,醛和酮。催化剂具有鲁棒性,其周转数(TON)仅受用于驱动催化周转的过氧化氢的可用性限制。当由活化的三铜配合物介导的底物的氧化迅速时,TON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TOF线性依赖于过氧化氢的浓度。在低底物浓度下,催化系统表现出中止循环,这是由于过氧化氢竞争性还原了活化催化剂而导致的。该系统的这种行为与过氧化氢对三铜配合​​物的活化作用相一致,从而在活化的催化剂和底物之间形成过渡配合物时,生成能够将“氧原子”容易地直接转移至底物的强氧化性中间体。通过改变配体设计也
    DOI:
    10.1002/adsc.20120047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fficient Room-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Mediated by Tricopper Cluster Complexes with Different Ligands
    作者:Penumaka Nagababu、Suman Maji、Manyam Praveen Kumar、Peter P.-Y. Chen、Steve S.-F. Yu、Sunney I. Chan
    DOI:10.1002/adsc.201200474
    日期:2012.11.26
    hydrogen peroxide concentration when the oxidation of the substrate mediated by the activated tricopper complex is rapid. At low substrate concentrations, the catalytic system exhibits abortive cycling resulting from competing reduction of the activated catalyst by hydrogen peroxide. This behaviour of the system is consistent with activation of the tricopper complex by hydrogen peroxide to generate a strong
    已开发了由一系列多齿配体(L)负载的六种[Cu I Cu I Cu I(L)] 1+型三铜簇合物作为氧化催化剂。这些络合物能够介导容易的氧原子转移至烃类底物,例如环己烷,苯和苯乙烯(C 6 H 12,C 6 H 6和C 8 H 8)在室温下被过氧化氢活化。该过程具有高周转频率(TOF)的催化作用,可以中等至高收率将底物有效氧化为相应的醇,醛和酮。催化剂具有鲁棒性,其周转数(TON)仅受用于驱动催化周转的过氧化氢的可用性限制。当由活化的三铜配合物介导的底物的氧化迅速时,TON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TOF线性依赖于过氧化氢的浓度。在低底物浓度下,催化系统表现出中止循环,这是由于过氧化氢竞争性还原了活化催化剂而导致的。该系统的这种行为与过氧化氢对三铜配合​​物的活化作用相一致,从而在活化的催化剂和底物之间形成过渡配合物时,生成能够将“氧原子”容易地直接转移至底物的强氧化性中间体。通过改变配体设计也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4-苄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4-己基-2-甲基-4-nitrodecahydropyrido〔1,2-a][1,4]二氮杂) 高哌嗪-1,4-双(2-乙磺酸) 高哌嗪 苏沃雷生中间体3 胍1,5-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烷 环丁基(1,4-二氮杂环庚-1-基)甲酮 叔-丁基6,6-二氟-1,4-重氮基庚环-1-甲酸基酯 十氢吡嗪并[1,2-d][1,4]二氮杂卓 六氢-1-(4-哌啶基)-5H-1,4-二氮杂卓-5-酮 六氢-1,4-二[2-(4-吡啶基)乙基]-1H-1,4-二氮杂卓 六氢-1,4-二[2-(2-吡啶基)乙基]-1H-1,4-二氮杂卓 六氢-1,2,2,7,7-五甲基-1H-1,4-二氮杂卓 二氢-吡啶并[1,2-A][1,4]二噁杂英 二乙基3,3'-(1,4-二氮杂环庚-1,4-二基)二丙酸酯 二-叔-丁基6-氧亚基-1,4-重氮基庚环-1,4-二甲酸基酯 [1,4]二氮杂环庚烷-6-胺 [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盐酸盐 N-甲基高哌嗪盐酸盐 N-甲基高哌嗪 N-乙氧羰基高哌嗪 N-丁基高哌嗪 N-丁基-7,8,9,10-四氢-6H-环庚三烯并[b]喹啉-11-胺盐酸(1:1) N-[3-(3,4,5,7,8,9,10,10a-八氢吡啶并[1,2-a][1,4]二氮杂卓-2(3H)-基)丙基]-胍 N-[2-(1,4-二氮杂环庚烷-1-基)乙基]-N,N-二乙胺 N,N’-二(3-羟基丙基)高哌嗪 N,N-二亚硝基高哌嗪 N,N'-亚丁基脲 N,N'-二甲基四亚甲基硫脲 N(1),N(4)-二-(gamma-氯-beta-羟基丙基)六氢-1,4-二氮杂卓 9-甲基-3,9-二氮杂双环[4.2.1]壬烷-4-酮 9-甲基-3,9-二氮杂双环[4.2.1]壬烷 8-(4-吡啶基)-1,5-二氮杂双环[3.2.1]辛烷 8,9-二氮杂五环[5.4.0.02,6.03,11.04,10]十一烷 7-甲基-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 6-羟基甲基-[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 6-羟基-1,4-二氮杂烷-1-羧酸叔丁酯 6-甲基-3,6-二氮杂双环[3.2.0]庚烷 6-甲基-1,7-二氮杂双环[4.1.0]庚烷 6-甲基-1,4-二氮杂环庚烷 6-环丁基-3,6-二氮杂双环[3.2.1]-2-辛酮 6-氟-1,4-二氮杂环庚烷 6-Boc-3,6-二氮杂双环[3.2.0]庚烷 6,6-二氟-1,4-二氮杂环庚烷 5-甲基-1,4-二氮杂环庚烷-1-甲酰基叔丁酯 5-甲基-1,4-二氮杂环庚烷 5-乙基-1,3-二氮杂环庚-2,4,7-三酮 4-苄基-1-{[6-(三氟甲基)-3-吡啶基]甲基}-1,4-二氮杂环庚-5-酮 4-甲基-N-(1-苯基乙基)-1,4-二氮杂环庚-1-胺 4-甲基-1-高哌嗪二硫代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