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瑞滨为长春碱衍生物,作用近似长春新碱。1989年法国首次上市。它主要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引起微管形成障碍。
长春瑞滨的药理作用
酒石酸长春瑞滨是长春瑞滨的酒石酸盐形式,是一种半合成的长春碱类化合物,为M期特异性药物。其作用机制类似于长春新碱,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滞有丝分裂细胞中的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并诱导微管蛋白解聚,妨碍纺锤体微管,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由于对神经细胞轴突的微管蛋白合成影响较小,这种药物的神经毒性较其他长春碱类化合物低,具有更大的治疗指数。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静脉给药后呈现三室模型,分布容积较大(PPB可达50%~80%),血浆清除率高,终末清除相半衰期为40小时。组织分布较快,在组织中的浓度均明显高于长春新碱、长春地辛。血浆清除率为0.8 L/(kg·h),主要经胆道分泌随粪便排泄,尿排泄占10%~15%,疗效较高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
临床评价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长春瑞滨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单药有效率分别为14%~35%和30%~60%;与DDP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及多柔比星联合治疗乳腺癌,有效率可分别高达30%~50%和50%~77%。此外,对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头颈部癌、食管癌也有较好的疗效。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①长春瑞滨的血液学毒性为剂量限制性,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多在7天内恢复;对红细胞亦有一定的影响,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小于2%。
②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腱反射减弱(约25%),偶有感觉异常,少数病人可因胃肠自主神经麻痹而导致便秘(17%~41%),麻痹性肠梗阻罕见;2%~6%的病人出现指(趾)麻木,但发生率远低于长春新碱和长春地辛。
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小于10%,偶尔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和支气管痉挛,一般在用药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脱发的发生率小于10%。
④药物外渗到周围组织可引起灼痛、注射部位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溃疡及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⑤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性毒性,在用药后3~5天内可能发生暂时性骨髓抑制,通常可在10天内自然恢复;需注意预防感染。神经毒性可见。
化学性质
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无臭。
用途
抗肿瘤药,用于含量测定、鉴定及药理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