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5-[9,9-Dioctyl-7-(1,10-phenanthrolin-5-yl)fluoren-2-yl]-1,10-phenanthroline | 1401414-33-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5-[9,9-Dioctyl-7-(1,10-phenanthrolin-5-yl)fluoren-2-yl]-1,10-phenanthroline
英文别名
5-[9,9-dioctyl-7-(1,10-phenanthrolin-5-yl)fluoren-2-yl]-1,10-phenanthroline
5-[9,9-Dioctyl-7-(1,10-phenanthrolin-5-yl)fluoren-2-yl]-1,10-phenanthroline化学式
CAS
1401414-33-2
化学式
C53H54N4
mdl
——
分子量
747.039
InChiKey
ZPJXFBNICHOPPY-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6.3
  • 重原子数:
    57
  • 可旋转键数:
    16
  • 环数:
    9.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2
  • 拓扑面积:
    51.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5-[9,9-Dioctyl-7-(1,10-phenanthrolin-5-yl)fluoren-2-yl]-1,10-phenanthroline 、 silver tetrafluoroborate 以 二氯甲烷乙腈 为溶剂, 反应 1.5h, 以89%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配体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摘要:
    摘要 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型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s作为新的双齿配体。配体与Cu(II),Ni(II),Ag(I)和Zn(II)离子的配位导致形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通过UV-vis滴定实验证实了配体和金属离子的1:1络合。通过高络合常数引起的大于10 5 Da的高分子量通过SEC-Viscometry-RALLS方法得到证实。 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型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s作为新的双齿配体。配体与Cu(II),Ni(II),Ag(I)和Zn(II)离子的配位导致形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通过UV-vis滴定实验证实了配体和金属离子的1:1络合。通过高络合常数引起的大于10 5 Da的高分子量通过SEC-Viscometry-RALLS方法得到证实。
    DOI:
    10.1055/s-0032-1316858
  • 作为产物:
    描述:
    1,10-菲罗啉 在 bis-triphenylphosphine-palladium(II) chloride 、 发烟硫酸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47.0h, 生成 5-[9,9-Dioctyl-7-(1,10-phenanthrolin-5-yl)fluoren-2-yl]-1,10-phenanthr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配体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摘要:
    摘要 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型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s作为新的双齿配体。配体与Cu(II),Ni(II),Ag(I)和Zn(II)离子的配位导致形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通过UV-vis滴定实验证实了配体和金属离子的1:1络合。通过高络合常数引起的大于10 5 Da的高分子量通过SEC-Viscometry-RALLS方法得到证实。 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型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s作为新的双齿配体。配体与Cu(II),Ni(II),Ag(I)和Zn(II)离子的配位导致形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通过UV-vis滴定实验证实了配体和金属离子的1:1络合。通过高络合常数引起的大于10 5 Da的高分子量通过SEC-Viscometry-RALLS方法得到证实。
    DOI:
    10.1055/s-0032-131685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Green Copper-Based Metallo-Supramolecular Polymer: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作者:Md. Delwar Hossain、Takashi Sato、Masayoshi Higuchi
    DOI:10.1002/asia.201200668
    日期:2013.1
    Stepwise complexation: A green copper‐based metallo‐supramolecular polymer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through complexation of CuII ions with new bis(1,10‐phenanthroline) ligands. The obtained polymer showed an excellent electrochromic color change from green to colorless upon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uII to CuI.
    逐步络合:通过Cu II离子与新的双(1,10-菲咯啉)配位体的络合成功地合成了绿色的铜基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将所得到的聚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变色颜色从绿色变为无色时的电化学还原的Cu的变化II成Cu予。
  • Synthesis of Metallo-Supramolecular Polymers Using 5,5′-Linked Bis(1,10-Phenanthroline) Ligands
    作者:Masayoshi Higuchi、Md. Hossain
    DOI:10.1055/s-0032-1316858
    日期:——
    Abstract 5,5′-Linked bis(1,10-phenanthroline)s were synthesized as new bidentate ligands by a palladium-catalyzed Suzuki-type cross-coupling reaction. Coordination of the ligands to Cu(II), Ni(II), Ag(I), and Zn(II) ions resulted in metallo-supramolecular polymer formation. The 1:1 complexation of the ligands and the metal ions was confirmed by UV-vis titration experiments.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s
    摘要 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型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s作为新的双齿配体。配体与Cu(II),Ni(II),Ag(I)和Zn(II)离子的配位导致形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通过UV-vis滴定实验证实了配体和金属离子的1:1络合。通过高络合常数引起的大于10 5 Da的高分子量通过SEC-Viscometry-RALLS方法得到证实。 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型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5,5'-连接的双(1,10-菲咯啉)s作为新的双齿配体。配体与Cu(II),Ni(II),Ag(I)和Zn(II)离子的配位导致形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通过UV-vis滴定实验证实了配体和金属离子的1:1络合。通过高络合常数引起的大于10 5 Da的高分子量通过SEC-Viscometry-RALLS方法得到证实。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钼,四羰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kN1,kN10)-,(OC-6-22)- 钌(2+)高氯酸酯-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1:2:3) 邻菲罗啉 胶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1 石杉碱乙 氯化-1,10-菲咯啉水合物 氯(甘氨酰酸基)(1,10-菲咯啉)铜(II) 新铜试剂 新亚铜灵盐酸 吡嗪并[2,3-f]的[1,10]菲咯啉 吡嗪并[2,3-f][1,10]菲罗啉-2,3-二甲腈 吡喃联氮基[1,2,3,4-lmn][1,10]菲并啉二正离子(8CI,9CI) 双(2,2-二吡啶)-(5-氨基邻二氮杂菲)双(六氟磷酸)钌 二苯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4,7-二磺酸酯 二氯(1,10-菲咯啉)铜(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铂(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钯(II) 二吡啶并[3,2-a:2',3'-c]吩嗪 二(菲咯啉)(二吡啶并吩嗪)钌(II) 二(氰基)二(1,10-菲咯啉)-铁 二(1,10-菲咯啉)铜 三菲咯啉钴(III) 三氟甲基(1,10-菲咯啉)铜(I)[Trifluoromethylator®] 三-(1,10-菲咯啉)钌 三(1,10-菲咯啉)硫酸铁 丁夫罗林 N-乙基-7,10-二氢-8-硝基-7-氧代-N-乙基-1,10-菲罗啉-3-甲酰胺 N-[4-(苯并[b][1,7]菲并啉-7-基氨基)-3-(甲基氨基)苯基]甲磺酰胺盐酸(1:1) B-1,10-菲罗啉-5-基硼酸 B-1,10-菲罗啉-2-基-硼酸 9-溴-1-甲基-1,10-菲咯啉-2-酮 9-氯-1-甲基-1,10-菲咯啉-2-酮 8,15-二去氢-17-甲基-石松定-1(18H)-酮 6-(2-碘苯基)亚氨基-1,10-菲咯啉-5-酮 6,7-二氢-5,8-二甲基二苯并(b,j)(1,10)菲咯啉 6,6'-二氰基-7,7'-二乙氧基-3,3'-(乙烷-1,2-二基)-5,5'-二苯基-2,2'-联-1,8-二氮杂萘 5-醛基-1,10-菲咯啉 5-羧基-1,10-菲罗啉 5-羟基-1,10-菲咯啉 5-硝基邻二氮杂菲-2,9-二羧酸一水合物 5-硝基-6氨基-1,10-邻菲罗啉 5-硝基-1,10-菲罗啉硫酸亚铁 5-硝基-1,10-菲咯啉亚铁高氯酸盐 5-硝基-1,10-菲咯啉 5-甲氧基-2-(三氟甲基)-1,10-菲并啉-4(1H)-酮 5-甲氧基-1H-1,10-菲咯啉-4-酮 5-甲基-1,10-菲咯啉亚铁高氯酸盐 5-甲基-1,10-菲咯啉亚铁高氯酸盐 5-甲基-1,10-菲咯啉 5-溴-1,10-菲罗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