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420290-77-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420290-77-2
化学式
C32H44N2O6
mdl
——
分子量
552.711
InChiKey
OVFSEUUFJJUET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12
  • 重原子数:
    40.0
  • 可旋转键数:
    24.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81.16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8.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Grubbs catalyst first generation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86%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Dynamic topomerization of Cu(i)-complexed pseudorotaxanes
    摘要:
    变温核磁共振实验证明了 Cu(I)络合假紫杉烷中柔性大环成分折叠所产生的动态分子运动。化合物的 X 射线晶体结构和计算研究也支持所提出的构象变化。
    DOI:
    10.1039/c2cc37724a
  • 作为产物:
    描述:
    新铜试剂1-bromo-3,6,9-trioxadodec-11-enelithium diisopropyl am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2.0h, 以41%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Dynamic topomerization of Cu(i)-complexed pseudorotaxanes
    摘要:
    变温核磁共振实验证明了 Cu(I)络合假紫杉烷中柔性大环成分折叠所产生的动态分子运动。化合物的 X 射线晶体结构和计算研究也支持所提出的构象变化。
    DOI:
    10.1039/c2cc37724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eteroleptic Copper(I) Pseudorotaxanes Incorporating Macrocyclic Phenanthroline Ligands of Different Sizes
    作者:Meera Mohankumar、Michel Holler、Eric Meichsner、Jean-François Nierengarten、Frédéric Niess、Jean-Pierre Sauvage、Béatrice Delavaux-Nicot、Enrico Leoni、Filippo Monti、Joanna M. Malicka、Massimo Cocchi、Elisa Bandini、Nicola Armaroli
    DOI:10.1021/jacs.7b12671
    日期:2018.2.14
    singlet-triplet energy gap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compound [Cu(dmp)(POP)]+ (dmp = 2,9-dimethyl-1,10-phenanthroline) and within the pseudorotaxane series. The system with the largest ring ([Cu(m42)(POP)]+) has been tested as emissive material in OLEDs and affords bright green devices with higher luminance and greater stability compared to [Cu(dmp)(POP)]+, which lacks the macrocyclic ring. This highlights
    由双[2-(二苯基膦)苯基]醚(POP)和不同环尺寸(m30、m37和m42)的大环咯啉配体制备了一系列(I)假轮烷。对所得 [Cu(mXX)(POP)]+ (mXX = m30、m37 和 m42) 衍生物进行的变温研究揭示了由于大环配体折叠导致的动态构象平衡。已在 CH2Cl2 中研究了拟轮烷的吸收和发光特性。它们表现出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发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 (PLQY) 范围为 20-30%。最小的系统 [Cu(m30)(POP)]+ 与其类似物相比在光谱形状和位置上的差异很小,表明配位环境略有扭曲。PLQY 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中显着增强(~40-45%)。粉末样品的发射光谱和激发态寿命作为温度 (78-​​338 K) 的函数的研究揭示了热激活延迟荧光,与参考化合物 [Cu(dmp) (POP)]+ (dmp = 2,9-二甲基-1,10-咯啉) 和假轮烷系列。具有最大环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铁(2+)六氟磷酸盐-1,10-菲咯啉(1:2:3) 钼,四羰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kN1,kN10)-,(OC-6-22)- 钌(2+)高氯酸酯-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1:2:3) 邻菲罗啉 苯甲酸,4,4'-[2,8-二(1,1-二甲基乙基)-4,10-二氢芘[4,5-D:9,10-D']二咪唑-5,11-二酰基]双- 胶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1 石杉碱乙 氯化-1,10-菲咯啉水合物 氯(甘氨酰酸基)(1,10-菲咯啉)铜(II) 新铜试剂 新亚铜灵盐酸 吡嗪并[2,3-f]的[1,10]菲咯啉 吡嗪并[2,3-f][1,10]菲罗啉-2,3-二甲腈 吡喃联氮基[1,2,3,4-lmn][1,10]菲并啉二正离子(8CI,9CI) 双(2-苯并[h]喹啉-C2,N')(乙酰丙酮)合铱(III) 双(2,2-二吡啶)-(5-氨基邻二氮杂菲)双(六氟磷酸)钌 双(1,10-菲罗啉)钯(II)双(六氟磷酸盐) 二苯基1,10-亚铁试剂(邻二氮杂菲)-4,7-二磺酸酯 二氯(1,10-菲咯啉)铜(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铂(II) 二氯(1,10-亚铁试剂)钯(II) 二吡啶并[3,2-a:2',3'-c]吩嗪 二(菲咯啉)(二吡啶并吩嗪)钌(II) 二(氰基)二(1,10-菲咯啉)-铁 二(1,10-菲咯啉)铜 三(1,10-菲咯啉)双(六氟磷酸盐)钴(II) 三(1,10-菲咯啉)三(六氟磷酸盐)钴(III) 三菲咯啉钴(III) 三氟甲基(1,10-菲咯啉)铜(I)[Trifluoromethylator®] 三-(1,10-菲咯啉)钌 三(苯甲酰丙酮酸根)单(邻二氮杂菲)铕(III) 三(二苯甲酰甲烷)单(5-氨基-1,10-菲罗啉)铕(III) 三(1,10-菲咯啉)硫酸铁 丁夫罗林 N-乙基-7,10-二氢-8-硝基-7-氧代-N-乙基-1,10-菲罗啉-3-甲酰胺 N-[4-(苯并[b][1,7]菲并啉-7-基氨基)-3-(甲基氨基)苯基]甲磺酰胺盐酸(1:1) B-1,10-菲罗啉-5-基硼酸 B-1,10-菲罗啉-2-基-硼酸 9-甲酰基-1,10-菲咯啉-2-羧酸 9-溴-1-甲基-1,10-菲咯啉-2-酮 9-氯-1-甲基-1,10-菲咯啉-2-酮 8,15-二去氢-17-甲基-石松定-1(18H)-酮 6-(2-碘苯基)亚氨基-1,10-菲咯啉-5-酮 6,7-二氢-5,8-二甲基二苯并(b,j)(1,10)菲咯啉 6,6'-二氰基-7,7'-二乙氧基-3,3'-(乙烷-1,2-二基)-5,5'-二苯基-2,2'-联-1,8-二氮杂萘 5-醛基-1,10-菲咯啉 5-羧基-1,10-菲罗啉 5-羟基-1,10-菲咯啉 5-硝基邻二氮杂菲-2,9-二羧酸一水合物 5-硝基-6氨基-1,10-邻菲罗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