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Phosphorigsaeure-diethylamid-bis-diethylcarbamidsaeure-anhydrid | 97301-26-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Phosphorigsaeure-diethylamid-bis-diethylcarbamidsaeure-anhydrid
英文别名
Bis(diaethylcarbamoyl)diaethylphosphoramidit;[diethylamino(diethylcarbamoyloxy)phosphanyl] N,N-diethylcarbamate
Phosphorigsaeure-diethylamid-bis-diethylcarbamidsaeure-anhydrid化学式
CAS
97301-26-3
化学式
C14H30N3O4P
mdl
——
分子量
335.384
InChiKey
JOJJHJQDSLNNS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51
  • 重原子数:
    22.0
  • 可旋转键数:
    9.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6
  • 拓扑面积:
    62.32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5.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8-冠醚-6Phosphorigsaeure-diethylamid-bis-diethylcarbamidsaeure-anhydrid 在 potassium fluoride 作用下,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碱金属辅助的氨基甲酸酯基团从氨基甲酸磷酯向烷基卤化物的转移:一种新的简便方法,可将其转换为碱金属氨基甲酸酯和氨基甲酸酯
    摘要:
    磷酸氨基甲酸酯P(O 2 CNR 2)x(NR 2)3 – x(R =烷基;x = 1或2),可通过将CO 2插入相应氨基膦P(NR 2)的P–N键中而容易地获得。在与烷基卤化物R'X的反应中,已经使用图3中的氨基甲酸酯作为氨基甲酸酯基团的来源,以提供氨基甲酸酯。该反应由碱金属卤化物MY介导,并且需要存在合适的大环聚醚(L)。整个反应分为两个步骤:将氨基甲酸酯基团首先转移到碱金属阳离子上,得到氨基甲酸酯盐[ML] [O 2 CNR 2然后与卤代烷反应,得到R 2 NC(O)OR'。氨基甲酸酯的产率和选择性受MY的性质的显着影响。在整个过程中的碱金属盐和大环配体在修改所述R的反应性的作用的性质的影响2 NCO 2 -阴离子中的碱金属的氨基甲酸酯进行了讨论。
    DOI:
    10.1039/dt9920001893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Kochetkov,N.K. et al.,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70, vol. 40, p. 2185 - 2188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ertel,G. et al., Chemische Berichte, 1964, vol. 97, p. 891 - 902
    作者:Oertel,G. et al.
    DOI:——
    日期:——
  • Reactivity of phosphacarbamates: transfer of the carbamate group promoted by metal-assisted electrophilic attack at the carbon dioxide moiety
    作者:Michele Aresta、Eugenio Quaranta
    DOI:10.1021/jo00252a066
    日期:1988.8
  • CTAMATOB, STEFAN DIMITROV;IVANOV, STEFAN ARXANGELOV
    作者:CTAMATOB, STEFAN DIMITROV、IVANOV, STEFAN ARXANGELOV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