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ortisol | 516-41-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ortisol
英文别名
(5alpha,11beta)-11,17,21-Trihydroxypregnane-3,20-dione;(10S,11S,13S,17R)-11,17-dihydroxy-17-(2-hydroxyacetyl)-10,13-dimethyl-2,4,5,6,7,8,9,11,12,14,15,16-dodecahydro-1H-cyclopenta[a]phenanthren-3-one
Cortisol化学式
CAS
516-41-6;1482-50-4;16355-27-4;127182-47-2
化学式
C21H32O5
mdl
——
分子量
364.482
InChiKey
ACSFOIGNUQUIGE-KQTOIZIZ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73°C (dec.)
  • 沸点:
    544.5±50.0 °C(Predicted)
  • 密度:
    1.249±0.06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可溶于DMSO(少许)、甲醇(少许)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1
  • 重原子数:
    26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9
  • 拓扑面积:
    94.8
  • 氢给体数:
    3
  • 氢受体数:
    5

SDS

SDS:deda0743bf433e57ebd5120e53d8859c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生物活性

5β-二氢泼尼松,一种氢化可的松皮质醇)的代谢产物,可能是盐皮质激素。5β-二氢泼尼松可以增强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以提高眼压,并能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体外研究

在48小时孵育条件下,5β-二氢泼尼松(10-100 μM)对MCF-7细胞的存活率具有抑制作用,半数有效浓度(IC₅₀)为27.59 μM。此外,在24小时内,14 μM的5β-二氢泼尼松可诱导35.6%的早期凋亡和2.5%的晚期凋亡。同样在48小时孵育条件下,5β-二氢泼尼松(1-10 μM)会淬灭人血清白蛋白(HAS)的固有荧光,最大发射峰位于360 nm,且无荧光峰位移。

细胞活力测定

  • 细胞系:MCF-7和HEK 293细胞
  • 浓度:10, 20, 40, 60, 80, 100 μM
  • 孵育时间:48小时
  • 结果: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了MCF-7细胞的存活率。对于HEK 293细胞系,未观察到细胞活力毒性。

凋亡分析

  • 细胞系:MCF-7细胞
  • 浓度:14 μM
  • 孵育时间:24小时
  • 结果:诱导了35.6%的早期和2.5%的晚期凋亡。
体内研究

在年轻兔眼中,0.1%-1.0%浓度下孵育18天时,5β-二氢泼尼松增强了局部应用地塞米松(0.06%)提高眼内压的效果。

同类化合物

(5β)-17,20:20,21-双[亚甲基双(氧基)]孕烷-3-酮 (5α)-2′H-雄甾-2-烯并[3,2-c]吡唑-17-酮 (3β,20S)-4,4,20-三甲基-21-[[[三(异丙基)甲硅烷基]氧基]-孕烷-5-烯-3-醇-d6 (25S)-δ7-大发酸 (20R)-孕烯-4-烯-3,17,20-三醇 (11β,17β)-11-[4-({5-[(4,4,5,5,5-五氟戊基)磺酰基]戊基}氧基)苯基]雌二醇-1,3,5(10)-三烯-3,17-二醇 齐墩果酸衍生物1 黄麻属甙 黄芪皂苷III 黄芪皂苷 II 黄芪甲苷 IV 黄芪甲苷 黄肉楠碱 黄果茄甾醇 黄杨醇碱E 黄姜A 黄夹苷B 黄夹苷 黄夹次甙乙 黄夹次甙乙 黄夹次甙丙 黄体酮环20-(乙烯缩醛) 黄体酮杂质EPL 黄体酮杂质1 黄体酮杂质 黄体酮杂质 黄体酮EP杂质M 黄体酮EP杂质G(RRT≈2.53) 黄体酮EP杂质F 黄体酮6-半琥珀酸酯 黄体酮 17alpha-氢过氧化物 黄体酮 11-半琥珀酸酯 黄体酮 麦角甾醇葡萄糖苷 麦角甾醇氢琥珀酸盐 麦角甾烷-6-酮,2,3-环氧-22,23-二羟基-,(2b,3b,5a,22R,23R,24S)-(9CI) 麦角甾烷-3,6,8,15,16-五唑,28-[[2-O-(2,4-二-O-甲基-b-D-吡喃木糖基)-a-L-呋喃阿拉伯糖基]氧代]-,(3b,5a,6a,15b,16b,24x)-(9CI) 麦角甾烷-26-酸,5,6:24,25-二环氧-14,17,22-三羟基-1-羰基-,d-内酯,(5b,6b,14b,17a,22R,24S,25S)-(9CI) 麦角甾-8-烯-3-醇 麦角甾-8,24(28)-二烯-26-酸,7-羟基-4-甲基-3,11-二羰基-,(4a,5a,7b,25S)- 麦角甾-7,22-二烯-3-酮 麦角甾-7,22-二烯-17-醇-3-酮 麦角甾-5,24-二烯-26-酸,3-(b-D-吡喃葡萄糖氧基)-1,22,27-三羟基-,d-内酯,(1a,3b,22R)- 麦角甾-5,22,25-三烯-3-醇 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 麦角甾-1,4-二烯-3-酮,7,24-二(乙酰氧基)-17,22-环氧-16,25-二羟基-,(7a,16b,22R)-(9CI) 麦角固醇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D 麦冬皂苷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