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isulfuryl chloride | 13637-77-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isulfuryl chloride
英文别名
Bis(chlorosulfonyl) sulfate;bis(chlorosulfonyl) sulfate
trisulfuryl chloride化学式
CAS
13637-77-9
化学式
Cl2O8S3
mdl
——
分子量
295.099
InChiKey
QRCGDDSWWPZGAR-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4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8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氯化碳三氧化硫 以 not given 为溶剂, 生成 trisulfuryl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Lehmann, H.-A.; Ladwig, G., Zeitschrift fur anorganische Chemie, 1956, vol. 284, p. 1 - 9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hotochemistry of SO<sub>2</sub>/Cl<sub>2</sub>/O<sub>2</sub>Gas Mixtures: Synthesis of the New Peroxide ClSO<sub>2</sub>OOSO<sub>2</sub>Cl
    作者:Rosana M. Romano、Carlos O. Della Védova、Helmut Beckers、Helge Willner
    DOI:10.1021/ic802143p
    日期:2009.3.2
    Raman, spectroscopy.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peroxide decomposes to form quantitatively Cl2 and SO3. DFT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ClSO2OOSO2Cl occurs at ambient temperatures in at least two different rotamers, whereas in matrix-isolation experiments in Ar at 15 K only the most stable form has been found.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eroxide via the ClSO2OO• peroxy radical and the supposed
    已在制备规模上研究了在-78°C下Cl 2 / SO 2 / O 2混合物的光化学诱导气相反应。已经获得了硫酰氯ClSO 2(OSO 2)n Cl,n = 0、1或2,以及SO 3和迄今未知的双(氯磺酰)过氧化物ClSO 2 OOSO 2 Cl。新的过氧化物已通过捕集捕集蒸馏进行纯化,并最终通过气相和基质红外光谱以及拉曼光谱进行了表征。在室温下,过氧化物会分解形成定量的Cl 2和SO 3。DFT计算表明,ClSO 2 OOSO 2 Cl至少在两种不同的旋转异构体中在环境温度下发生,而在Ar在15 K的基质分离实验中,仅发现了最稳定的形式。讨论了通过ClSO 2 OO•过氧自由基形成过氧化物的机理以及ClSO 3 •中间体的推测参与。
  •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S: MVol.B3, 142, page 1828 - 1830
    作者:
    DOI:——
    日期:——
  • Lehmann, H.-A.; Ladwig, G., Zeitschrift fur anorganische Chemie, 1956, vol. 284, p. 1 - 9
    作者:Lehmann, H.-A.、Ladwig, G.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