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4-Hydroxy-[1]naphthylazo)-benzoesaeure | 21184-58-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4-Hydroxy-[1]naphthylazo)-benzoesaeure
英文别名
4-(4-Hydroxy-naphthylazo)-benzoesaeure;4-(4'-hydroxy-naphthalen-1-ylazo)benzoic acid;4-(4-hydroxy-[1]naphthylazo)-benzoic acid;(Naphthol-(1))-(4 azo 4)-benzoesaeure;4-(4-Hydroxy-1-naphthylazo)benzoic acid;4-[(4-hydroxynaphthalen-1-yl)diazenyl]benzoic acid
4-(4-Hydroxy-[1]naphthylazo)-benzoesaeure化学式
CAS
21184-58-7
化学式
C17H12N2O3
mdl
——
分子量
292.294
InChiKey
PFFZLNQPBBCQA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582.0±35.0 °C(Predicted)
  • 密度:
    1.31±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82.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5

SDS

SDS:19d655e6ff4a5cb7ab450a9ae8e476c0
查看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甲醇4-(4-Hydroxy-[1]naphthylazo)-benzoesaeure硫酸 作用下, 以90%的产率得到4-(4'-methoxy-naphthalen-1-ylazo)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含偶氮苯的双液晶和分段热致聚酯-间隔物长度对LC性能的影响
    摘要:
    我们报告了基于苯基和萘基偶氮苯(PnP和NpnNp)以及基于它们的分段共聚酯的同系双液晶分子的系统研究。双胞胎具有偶氮苯-低氧乙烯-偶氮苯的结构,其中乙氧基长度从2到6个单元不等。孪晶系列的LC性质取决于偶氮发色团的化学结构以及中心低聚氧乙烯链段的长度。所述即插即用系列呈现层列LC属性Ñ > 3个oligooxyethylene单元。相反,NpnNp系列仅对最短的成员– Np2Np表现出球状相。作为主链聚酯的一部分,结合了一个非LC短间隔双胞胎(P2P)和一个LC长间隔双胞胎(P6P),它是由癸二酸酯和二甘醇或四甘醇(DEG / TEG)单元的全脂族链段通过熔融缩聚而成的。即使在DEG基共聚物中掺入量低(5 mol%),非LC P2P仍可形成LC聚合物,而LC- P6P仅在掺入30 mol%时才能形成LC聚合物。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偏光显微镜(PLM)和可变温度广角X射线衍射研究了双分子以及共聚物的LC特性。©2012
    DOI:
    10.1002/pola.26062
  • 作为产物:
    描述:
    萘酚对氨基苯甲酸silica gel 、 sodium nitrite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20.0 ℃ 、101.33 kPa 条件下, 以95%的产率得到4-(4-Hydroxy-[1]naphthylazo)-benzoesaeure
    参考文献:
    名称:
    Mirjalili, Mohammad; Hedayat, Laleh,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vol. 23, # 2, p. 717 - 719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chmidt; Koelbl, Hoppe-Seyler's Zeitschrift fur Physiologische Chemie, 1944, vol. 281, p. 7,10 Anm.
    作者:Schmidt、Koelbl
    DOI:——
    日期:——
  • Woroshzow, Zhurnal Russkago Fiziko-Khimicheskago Obshchestva, 1915, vol. 47, p. 1726
    作者:Woroshzow
    DOI:——
    日期:——
  • Shingu, Scientific Papers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 (Japan), 1938, vol. 35, p. 78,105, 110
    作者:Shingu
    DOI:——
    日期:——
  • Woroshzow, Annales de Chimie (Cachan, France), 1917, vol. <9> 7, p. 99
    作者:Woroshzow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