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h(η5-cyclopentadienyl)I2] | 12127-85-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h(η5-cyclopentadienyl)I2]
英文别名
[Rh(Cp)I2;Cyclopentadienylrhodium diiodide;cyclopenta-1,3-diene;diiodorhodium(1+)
[Rh(η5-cyclopentadienyl)I2]化学式
CAS
12127-85-4
化学式
C5H5I2Rh
mdl
——
分子量
421.809
InChiKey
LCANAEHPFJEDFE-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17
  • 重原子数:
    8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Rh(η5-cyclopentadienyl)I2]disodium cis-1,2-dicyano-1,2-ethylenedithiolate甲醇 为溶剂, 以47%的产率得到{(η-cyclopentadienyl)(1,2-dicyano-1,2-ethylenedithiolato)rhodium(III)}
    参考文献:
    名称:
    形成,结构,和1反应性:四环之间1个加合物和(η 5 -环戊二烯基)(1,2-二苯基-或-dimethoxycarbonyl -1,2- ethenedithiolato)铑(III)
    摘要:
    Rhodiadithiolene配合物[Rh(Cp)(S 2 C 2 Z 2)](Z = Ph(1a)和COOMe(1b))与四环烷(Q)反应生成1:1加合物[Rh(Cp)(S 2 C 2 Z 2)(C 7 H 8)](Z = Ph(2a)和COOMe(2b)),其中配合物的Rh和S被C(7)(桥碳)和C(5)(降冰片烯(C 7 H 8)的碳原子。加合物2a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查,并通过X射线结构分析进行了确定。Rhodiadithiolene配合物和那些加合物显示了从Q到降冰片二烯(NBD)的热异构化的催化活性。在高压汞灯照射下,加合物2a光化学分解,得到原始的络合物1a和NBD。根据氘标记实验,在这些加合物的形成及其光解离中证实了烃部分的骨架重排。
    DOI:
    10.1016/j.jorganchem.2003.12.005
  • 作为试剂:
    描述:
    乙酸异丙烯酯二异己基酮 在 silver hexafluoroantimonate 、 [Rh(η5-cyclopentadienyl)I2]copper(II) acetate monohydr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98%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环戊二烯基配体对Rh(III)催化电子丰富的烯烃的脱氢芳基化的双重影响
    摘要:
    尽管对过渡金属催化的Fujiwara–Moritani C–H型烯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转化中使用的烯烃仍主要限于活性丙烯酸酯和苯乙烯。富电子烯烃的选择性芳基CH烯化反应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报道,简单且易于接近的缺电子的[CpRh(III)]和[Cp CF 3 Rh(III)](Cp CF 3 = C 5 Me 4 CF 3)配合物是富电子脱氢芳基化的有力催化剂烯烃,包括乙酸乙烯酯,酰胺和乙烯基醚。使用吸电子Cp或Cp CF 3配体代替特权Cp *(C5 Me 5)配体不仅可以促进亲电芳基C–H的铑基化,而且可以降低烯烃的插入势垒。在这些反应中都可以使用吸电子和供电子导向基团,例如-CONR 2和-NHAc,这提供了通向一系列乙酸苯乙烯酯,N-乙酰吲哚和芳基甲基酮的便捷途径。
    DOI:
    10.1021/acscatal.8b0175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eductive isomierization of icosahedral metallocarbaboranes
    作者:Timothy P. Hanusa、Lee J. Todd
    DOI:10.1016/s0277-5387(00)86736-4
    日期:1985.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