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hexacyanocobaltate(III) | 13963-58-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hexacyanocobaltate(III)
英文别名
hexacyanocobaltate(3-) ion;hexacyanocobaltate(III)(3-);Cobaltate(3-), hexakis(cyano-kappaC)-, tripotassium, (OC-6-11)-
hexacyanocobaltate(III)化学式
CAS
13963-58-1
化学式
C6CoN6
mdl
——
分子量
215.099
InChiKey
GPWHMNPKSGRRF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decomposes, forming olive green mass [MER06]
  • 密度:
    1.878 g/mL at 25 °C (lit.)
  • 溶解度:
    极易溶于H2O;不溶于乙醇
  • 暴露限值:
    ACGIH: TWA 0.02 mg/m3NIOSH: IDLH 25 mg/m3
  • 稳定性/保质期:
    在常温常压下不稳定,应避免接触: - 水分 - 潮湿 - 酸性物质 - 氧化物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58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4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6.1(b)
  • 危险品标志:
    T
  • 安全说明:
    S24/25,S28,S36/37,S45,S7/9
  • 危险类别码:
    R22,R32,R33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26909090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1588 6.1/PG 2
  • RTECS号:
    GF9470000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类别:
    6.1(b)
  • 危险标志:
    GHS07
  • 危险性描述:
    H302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301 + P312 + P330
  • 储存条件:
    常温下应密闭避光保存,并保持通风干燥。

SDS

SDS:b79b0dc8adefa1de4d8d3ee46bc69d89
查看
1.1 产品标识符
: 钴氰化钾
产品名称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3)
急性毒性, 吸入 (类别3)
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3)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象形图
警示词 危险
危险申明
H301 吞咽会中毒
H311 皮肤接触会中毒
H331 吸入会中毒。
警告申明
预防
P261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80 穿戴防护手套/ 防护服。
措施
P301 + P310 如果吞下去了: 立即呼救解毒中心或医生。
P302 + P352 如与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和水冲洗受感染部位.
P304 + P340 如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呼吸顺畅的姿势休息.
P312 如感觉不适,呼救中毒控制中心或医生.
P322 具体措施(见本标签上提供的急救指导)。
P330 漱口。
P361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P363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储存
P403 + P233 存放于通风良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处理
P501 将内容物/ 容器处理到得到批准的废物处理厂。
2.3 其它危害物 -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3.1 物 质
: C6CoK3N6
分子式
: 332.33 g/mol
分子量
组分 浓度或浓度范围
Tripotassium hexacyanocobaltate
-
CAS 号 13963-58-1
EC-编号 237-742-1

模块 4. 急救措施
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的建议
请教医生。 出示此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吸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果停止了呼吸,给于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
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 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
用水冲洗眼睛作为预防措施。
食入
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主要症状和影响,急性和迟发效应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模块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5.2 源于此物质或混合物的特别的危害
氮氧化物, 氧化钾, 钴/氧化钴
5.3 给消防员的建议
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5.4 进一步信息
无数据资料

模块 6. 泄露应急处理
6.1 人员的预防,防护设备和紧急处理程序
戴呼吸罩。 防止粉尘的生成。 防止吸入蒸汽、气雾或气体。 保证充分的通风。 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避免吸入粉尘。
6.2 环境保护措施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漏或溢出。 不要让产物进入下水道。
6.3 抑制和清除溢出物的方法和材料
收集、处理泄漏物,不要产生灰尘。 扫掉和铲掉。 存放进适当的闭口容器中待处理。
6.4 参考其他部分
丢弃处理请参阅第13节。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防止粉尘和气溶胶生成。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一般性的防火保护措施。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 容器保持紧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对光线敏感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8.1 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没有已知的国家规定的暴露极限。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避免与皮肤、眼睛和衣服接触。 休息以前和操作过此产品之后立即洗手。
个体防护设备
眼/面保护
面罩與安全眼鏡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身体保护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含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微粒防毒面具N99型(US)
或P2型(EN
143)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风防毒
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模块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结晶
颜色: 淡黄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阈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无数据资料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无数据资料
g) 闪点
无数据资料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易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汽压
无数据资料
l) 蒸汽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1.878 g/cm3
n) 水溶性
无数据资料
o) n-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数据资料
p) 自燃温度
无数据资料
q) 分解温度
无数据资料
r) 粘度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10.1 反应性
无数据资料
10.2 稳定性
无数据资料
10.3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无数据资料
10.4 应避免的条件
无数据资料
10.5 不兼容的材料
强酸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其它分解产物 -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剂量 (LD50) 经口 - 老鼠 - 1,529 mg/kg
皮肤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IARC: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数据资料
吸入危险
无数据资料
潜在的健康影响
吸入 吸入会中毒。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
摄入 误吞会中毒。
皮肤 如果被皮肤吸收会有毒性 可能引起皮肤刺激。
眼睛 可能引起眼睛刺激。
附加说明
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登记: GF9470000

模块 12. 生态学资料
12.1 生态毒性
无数据资料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无数据资料
12.3 潜在的生物蓄积性
无数据资料
12.4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数据资料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无数据资料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将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给处理公司。 联系专业的拥有废弃物处理执照的机构来处理此物质。
与易燃溶剂相溶或者相混合,在备有燃烧后处理和洗刷作用的化学焚化炉中燃烧
受污染的容器和包装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模块 14. 运输信息
14.1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1588 国际海运危规: 1588 国际空运危规: 1588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CYANIDES, INORGANIC, SOLID, N.O.S. (Tripotassium hexacyanocobaltate)
国际海运危规: CYANIDES, INORGANIC, SOLID, N.O.S. (Tripotassium hexacyanocobaltate)
国际空运危规: Cyanides, inorganic, solid, n.o.s. (Tripotassium hexacyanocobaltate)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6.1 国际海运危规: 6.1 国际空运危规: 6.1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II 国际海运危规: II 国际空运危规: II
14.5 环境危险
欧洲陆运危规: 是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是 国际空运危规: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提醒
无数据资料


模块 15 - 法规信息
N/A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用途:适用于医药和化工领域。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hexacyanocobaltate(III)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aquopentacyanocobaltate(III)
    参考文献:
    名称:
    Pina, Fernando; Moggi, Luca; Manfrin, M. Francesca, Gazzetta Chimica Italiana, 1989, vol. 119, # 1, p. 65 - 68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potassium aquopentacyanocobaltate(III) 在 NaCN 作用下, 以 sodium hydroxide 为溶剂, 生成 hexacyanocobaltate(III)
    参考文献:
    名称:
    季戊四酸钴(III)和戊二酸羟基钴酸盐(III)中叠氮化物,硫氰酸盐和氰化物离子的取代机理和动力学
    摘要:
    结果表明叠氮化物离子取代了戊酸氢氧杂钴(III),[Co(CN)5(OH)] 3–发生在水合戊酸钴(III),[Co(CN)5(OH 2)] 2的反应中。 –与之保持平衡。从简单的二阶速率律叠氮化物的取代的偏差,硫氰酸,和氰化物成[CO(CN)5(OH 2)] 2-在单元的离子强度和40℃是足够小,以与由于作用可比离子活度变化,不应被认为是解离性的证据(D) 机制。根据激活量,溶剂效应和亲核试剂竞争实验,将反应可靠地归为此类。
    DOI:
    10.1039/dt981000157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Kinetic study of the reaction of meso-tetrakis (p-trimethylammoniumphenyl)porphinatodiaquorhodate(II) with chloride, bromide, iodide, hexacyanocobaltate(III) and thiocyanate 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作者:J.G. Leipoldt、H. Meyer
    DOI:10.1016/s0277-5387(00)87222-8
    日期:1985.1
    second order rate constants, k1, for the reaction with Cl−, Br−, I−, Co(CN)63− and NCS− are respectively 0.23 M−1 and 2.5 × 10−3 M−1 s−1, 1.1 M−1 and 6.92 × 10−3 M−1 s−1, 40.0 M−1 and 17.0 × 10−3 M−1 s−1, 550 M−1 and 20.0 × 10−3 M−1 s−1, 3400 M−1 and 20.9 × 10−3 M−1 s−1. The porphine greatly labilizes the Rh(III). There has been about a 500-fold increase in the rate constant for substitution compared to
    摘要研究了Cl-,Br-,I-,Co(CN)63-和NCS-与内消旋四(对-三甲基铵苯基)卟啉对二恶酸盐(III)[RhTAPP(H2O)2] 5+的反应。在0.1 M [H +]中的15、25和35°C下,μ= 1.00 M(NaNO3)。在25°C下,酸度常数Kal的值为4.39×10-9M。在不超过0.9 M的阴离子浓度下,反应是一阶的。稳定性常数K1的值和二阶速率常数的值是k1,与Cl-,Br-,I-,Co(CN)63-和NCS-的反应分别为0.23 M-1和2.5×10-3 M-1 s-1、1.1 M-1和6.92× 10-3 M-1 s-1、40.0 M-1和17.0×10-3 M-1 s-1、550 M-1和20.0×10-3 M-1 s-1、3400 M-1和20.9 ×10-3 M-1 s-1。卟啉极大地使Rh(III)变质。与[Rh(NH3)5H2O] 3+相比,取代的
  • Photoredox reaction of a trinuclear Co(III), Co(III), Ru(II) complex induced by metal-to-metal charge transfer excitation and a subsequent charge shift
    作者:Horst Kunkely、Arnd Vogler
    DOI:10.1016/s0020-1693(00)84986-5
    日期:1993.7
    wavelength absorption near 370 nm which is assigned to a metal-to-metal charge transfer (MMCT) transition from Ru(II) to the central Co(III) ion. Light absorption by this bands leads to a redox decomposition: (NH3)5CoIII(CN)4(μ-CN)RuII(CN)53−→5NH3+ Co2++CoIII(CN)63−+ RuIII(CN)5H2O2−.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itial MMCT transition is followed by a charge shift from the central Co(II) to the cobalt(III) ammine
    三核配合物(NH3)5CoIII(μ-NC)CoIII(CN)4(μ-CN)RuII(CN)53-表现出在370 nm附近的长波长吸收,这归因于金属到金属的电荷转移(MMCT) )从Ru(II)过渡到中心Co(III)离子。该带的光吸收导致氧化还原分解:(NH3)5CoIII(CN)4(μ-CN)RuII(CN)53-→5NH3 + Co2 ++ CoIII(CN)63- + RuIII(CN)5H2O2-。建议在最初的MMCT跃迁之后,电荷从中心的Co(II)转移到Co(II)的氨基胺部分,随后发生快速不可逆的衰变。
  • Kinetics of formation and bridge cleavage of binuclear complexes derived from the pentacyanoferrate(II and III) 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作者:Alan D. James、Robin S. Murray
    DOI:10.1039/dt9770000326
    日期:——
    the bridge-cleavage reactions of the binuclear complexes, show that these reactions are predominantly dissociative. The bridge-cleavage reaction of [FeIIICoIII(CN)11]5– is much s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reaction of [FeIICoIII(CN)11]6– and the rate of the former complex is accelerated by the addition of [FeII(CN)5(OH2)]3–.
    为的反应动力学数据的[Fe II(CN)5(OH 2)] 3-用的[Fe II(CN)6 ] 4-和[CO III(CN)6 ] 3-,得到的[Fe II 2(CN )11 ] 7–和[Fe II Co III(CN)11 ] 6–以及双核络合物的桥裂解反应表明,这些反应主要是解离的。[Fe III Co III(CN)11] 5–比[Fe II Co III(CN)11 ] 6–的相应反应要慢得多,并且通过添加[Fe II(CN)5(OH 2)] 3–可以加快前一络合物的速率。。
  •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rigonal-Bipyramidal Cyanide-Bridged Clusters of the First-Row Transition Metals
    作者:Mikhail Shatruk、Kristen E. Chambers、Andrey V. Prosvirin、Kim R. Dunbar
    DOI:10.1021/ic061856t
    日期:2007.6.25
    Reactions between [M'(III)(CN)(6)](3-) anions (M' = Co, Cr, or Fe) and mononuclear complexes of M(II) ions (M = Cr, Mn, Co, Ni, or Zn) produce a family of pentanuclear clusters [M(tmphen)(2)](3)[M'(CN)(6)](2)]}. The core of the clusters is formed by five metal ions that are bridged through six CN- linkers into a trigonal bipyramid, with M and M' ions occupying equatorial and axial positions of the
    [M'(III)(CN)(6)](3-)阴离子(M'= Co,Cr或Fe)与M(II)离子的单核络合物(M = Cr,Mn,Co,Ni之间的反应,或Zn)生成五核簇M(tmphen)(2)](3)[M'(CN)(6)](2)]}。簇的核心由五种金属离子形成,它们通过六个CN连接器桥接成一个三角双锥体,其中M和M'离子分别占据双锥体的赤道位置和轴向位置。来自每个M′中心的三个CN-配体保持末端,并沿着三角轴指向簇的外部。M(tmphen)(2)](3)[M'(CN)(6)](2)]}族簇中的磁耦合研究表明,观察到的磁交换常数与估计值之间具有相似性用于普鲁士蓝族的分子基磁铁。磁交换的类型在整个系列中有所不同,从M = Cr和Mn的反铁磁性变为M = Co和Ni的铁磁性。络合物[M(tmphen)(2)](3)[M'(CN)(6)](2)]}在轴向位置上包含抗磁性Co(III)离子,是
  • Second sphere supramolecular chirality: racemic hybrid H-bonded 2-D molecular networks
    作者:Sylvie Ferlay、Olivier Félix、Mir Wais Hosseini、Jean-Marc Planeix、Nathalie Kyritsakas
    DOI:10.1039/b111207b
    日期:2002.3.21
    Neutral hybrid 2-D networks have been generated using a bis-amidinium capable of chelating M(CN)63− anions via hydrogen bonds: the packing of the achiral 2-D networks leads to channels which are occupied by water molecules forming polymeric H-bonded chains; furthermore, owing to the dihapto mode of H-bonding, the presence of supramolecular chirality of the Δ′ and Λ′ types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second coordination sphere of the metallic centre has been demonstrated.
    利用一种能够通过氢键螯合 M(CN)63- 阴离子的双脒生成了中性杂化二维网络:非手性二维网络的堆积导致水分子占据通道,形成高分子氢键链;此外,由于氢键的二合模式,在金属中心的第二配位层中出现了Δ′和Λ′类型的超分子手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