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3-(4-苯基哌嗪-1-基)丙氧基)苯甲醛 | 84344-47-8

中文名称
3-(3-(4-苯基哌嗪-1-基)丙氧基)苯甲醛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4-formylphenoxy>-3-1-(N4-phenylpiperazinyl)>propane
英文别名
Benzaldehyde, 3-(3-(4-phenyl-1-piperazinyl)propoxy)-;3-[3-(4-phenylpiperazin-1-yl)propoxy]benzaldehyde
3-(3-(4-苯基哌嗪-1-基)丙氧基)苯甲醛化学式
CAS
84344-47-8
化学式
C20H24N2O2
mdl
——
分子量
324.423
InChiKey
HOGGVOXUHXADJC-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52 °C(Solv: ethanol (64-17-5))
  • 沸点:
    506.2±50.0 °C(Predicted)
  • 密度:
    1.130±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
  • 重原子数:
    24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5
  • 拓扑面积:
    32.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SDS

SDS:dd81462c195eec9a6797d1a56dcb68f2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3-(3-(4-苯基哌嗪-1-基)丙氧基)苯甲醛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85%的产率得到1-<4-(Hydroxymethyl)phenoxy>-3-1-(N4-phenylpiperazinyl)>propane
    参考文献:
    名称:
    Agarwal, Shiv K.; Saxena, Anil K.; Jain, Padam C.,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 Section B 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1987, vol. 26, # 1-12, p. 642 - 646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of 2-phenylthiazolidine derivatives as cardiotonic agents. II. 2-(Phenylpiperazinoalkoxyphenyl)thiazolidine-3-thiocarboxamid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rboxamides.
    摘要:
    大量2-(苯基哌嗪基烷氧苯基)噻唑烷-3-硫代羧酰胺及其相应羧酰胺(II)被合成并在麻醉犬中测试其强心活性。化合物II通过羟基苯甲醛(III)及其中间体(IV、V和X)制备。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来研究结构-活性关系(SAR)。将哌嗪基烷氧基团从邻位位置移至间位或对位导致活性显著下降。将硫代羧酰胺转变为羧酰胺基团导致活性显著增加。这种趋势在这一系列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并构成与简单2-苯基噻唑烷系列SAR的主要偏离。关于氨基烷氧链长度的影响,乙氧基衍生物通常比更高级的类似物更有效。在(硫代)羧酰胺基团中延长N-烷基通常导致活性下降。在合成的各种衍生物中,II15被发现其效力约为氨力农的一百倍,且作用时间较长。
    DOI:
    10.1248/cpb.35.239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garwal, Shiv K.; Kumar, Yatendra; Saxena, Anil K.,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 Section B 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1982, vol. 21, # 5, p. 435 - 439
    作者:Agarwal, Shiv K.、Kumar, Yatendra、Saxena, Anil K.、Jain, Padam C.、Anand, Nitya
    DOI:——
    日期:——
  • AGARWAL, SHIV, K.;KUMAR, YATENDRA;SAXENA, ANIL, K.;JAIN, PADAM, C.;ANAND,+, INDIAN J. CHEM., 1982, 21, N 5, 435-439
    作者:AGARWAL, SHIV, K.、KUMAR, YATENDRA、SAXENA, ANIL, K.、JAIN, PADAM, C.、ANAND,+
    DOI:——
    日期:——
  • AGARWAL, SHIV K.;SAXENA, ANIL K.;CJAIN, PADAM;SUR, R. N.;SRIMAL, RIKHAB C+, INDIAN J. CHEM., 26,(1987) N 7, 642-646
    作者:AGARWAL, SHIV K.、SAXENA, ANIL K.、CJAIN, PADAM、SUR, R. N.、SRIMAL, RIKHAB C+
    DOI:——
    日期:——
  • NATE, HIROYUKI;MATSUKI, KENJI;TSUNASHIMA, AKIRA;OHTSUKA, HISAO;SEKINE, YA+, CHEM. AND PHARM. BULL., 35,(1987) N 6, 2394-2411
    作者:NATE, HIROYUKI、MATSUKI, KENJI、TSUNASHIMA, AKIRA、OHTSUKA, HISAO、SEKINE, YA+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