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6-amino-5,6,7,8-tetrahydroindolizine | 137604-3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6-amino-5,6,7,8-tetrahydroindolizine
英文别名
(6S)-5,6,7,8-tetrahydroindolizin-6-amine
(S)-6-amino-5,6,7,8-tetrahydroindolizine化学式
CAS
137604-32-1
化学式
C8H12N2
mdl
——
分子量
136.197
InChiKey
PXPTYOAYDSBGDR-ZETCQYMH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59.4±33.0 °C(Predicted)
  • 密度:
    1.21±0.1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1
  • 重原子数:
    10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31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S)-6-amino-5,6,7,8-tetrahydroindolizine丙醛 在 sodium cyanoborohydrid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0.0h, 以68%的产率得到(6S)-N,N-二丙基-5,6,7,8-四氢吲嗪-6-胺
    参考文献:
    名称:
    对映体纯氨基吲哚嗪:具有多巴胺自身受体活性的双环麦角林类似物
    摘要:
    近年来,开发选择性刺激结前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1,2),这些自身受体激动剂减少多巴胺 (OA) 的合成和释放,因此,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源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过度活跃应该减少。另一方面,已经表明,当给予动物时,OA 自身受体激动剂不能显示经典的 OA 拮抗剂副作用,如僵住症3)。由于假设高度敏感的 OA 自身受体类似于突触后 0-2 受体 4•5),我们计划通过对已知 0-2 激动剂的特定结构修饰来开发新型自身受体激动剂。一
    DOI:
    10.1002/ardp.19923250113
  • 作为产物:
    描述:
    (S)-6-N,N-dibenzylamino-5,6,7,8-tetrahydroindolizinepalladium dihydroxide 氢气 作用下, 以 甲醇乙酸乙酯 为溶剂, 反应 5.0h, 以76%的产率得到(S)-6-amino-5,6,7,8-tetrahydroindolizin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of Chiral Indolizines as Bicyclic Ergoline Analogues
    摘要: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the enantiomerically pure aminoindolizine (3) by a triflic anhydride assisted cyclization of the 1,3-amino alcohol (6) is reported. 6 can be readily derived from L-asparagine (4) via the O-activated beta-homoserine equivalent (7).
    DOI:
    10.3987/com-90-557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野百合碱 N-氧化物 野百合碱 螺[环氧乙烷-2,1'-吡咯里嗪] 脱氢野百合碱 矮陀陀酰胺碱 盐酸西那西林 灰毛束草碱 毛束草碱N-氧化物 毛束草碱 暗黄猪屎豆碱 去氢毛果天芥菜碱 去氢天芥菜碱 去氢倒千里光裂碱 去氢倒千里光裂碱 去氢倒千里光碱 克拉沙霉素B 克拉沙霉素A N-甲基-N-[(2R,3R,3aS,4S,6alphaS)-2,3,3a,6alpha-四氢-2,4-甲桥-4H-呋喃并[3,2-b]吡咯-3-基]-乙酰胺 N-(3-羟基-2,4-二甲基苯基)乙酰胺 8-氧杂-5-氮杂三环[5.1.1.01,5]壬-2,6-二烯 8-氧杂-2-氮杂三环[5.2.1.02,6]癸-1(9),3,5-三烯 7-羟基-6,7-二氢-5H-吡咯里嗪-1-甲醛 7-(羟基甲基)-3H-吡咯里嗪-3-酮 7-(甲氧基羰基)-6,7-二氢-5H-吡咯啉-1-羧酸 5H-吡咯并[2,1-a]异吲哚,5a,6,7,8-四氢- 3H-吡咯里嗪-3,5(2H)-二硫酮 3-甲酰基-5,6,7,8-四氢中氮茚-2-羧酸 3-氨基-N-[2,5-二氢-5-羰基-1-(2,4,5-三氯苯基)-1H-吡唑-4-基]苯酰胺 3-氧代吡咯里嗪-2-羧酸乙酯 3-氧代-3H-吡咯里嗪-2-甲酰氯 3-氧代-2,3-二氢-1H-吡咯里嗪-5-羧酸 3-氧代-2,3,5,7a-四氢-1H-吡咯里嗪-7-甲醛 3-氧-3氢-吡咯嗪-2-甲酸 3-(2,6-二乙酰基-3,7-二甲基-5H-吡咯里嗪-1-基)丙酸 2H,3H-氧杂环丁烷并[2,3-a]吡咯里嗪 2-(6-乙基-2,3-二氢-1H-吡咯里嗪-1-基)苯胺 2,5-二(叔-壬基二硫代)-1,3,4-噻二唑 2,3-二氢-7-甲基-1H-吡咯里嗪-1-酮 2,3-二氢-7-(羟基甲基)-1H-吡咯里嗪-1-酮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羧酸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甲醇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甲腈 2,3-二氢-1H-吡咯里嗪-1-胺 2,3-二氢-1H-吡咯里嗪-1-甲腈 2,3-二氢-1H-吡咯嗪-5-甲醛 2,3-二氢-1H-吡呤-1,7-二羧酸 2,3-二氢-(6ci,7ci,8ci,9ci)-1H-吡咯里嗪-1-酮 2,3,5,7a-四氢-1H-吡咯烷 2,2-二氯-1-(3H-吡咯里嗪-5-基)乙酮 1H-吡咯里嗪-2(3H)-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