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与 M(EN-(py)2)2+、M(en)(phen)2+ 和 M(phen)22+ 的气相反应,其中 M 是 Mn(II)、Fe(II) 、Co(II)、Ni(II)、Cu(II) 或 Zn(II),EN-(py)2 是 1,6-双(2-吡啶基)-2,5-三氮杂己烷,en 是乙二胺,而phen是1,10-菲咯啉,已经在四极离子阱质谱仪中进行了研究。尽管配体供体基团相似,但每种配合物的反应性随金属变化的趋势明显不同。这些结果表明配位几何和电子结构对四配位金属络合物离子的气相反应性有显着影响。具体来说,对于 M(EN-(py)2)2+,与氨反应的平衡常数遵循 Mn ≈ Fe ≈ Co > Zn ≫ Cu > Ni 的趋势。M(en)(phen)2+ 配合物的平衡常数趋势为 Mn ≈ Co ≫ Ni > Cu > Zn,对于 M(phen)22+ 配合物,趋势是 Ni > Mn ≈ Fe >
氨与 M(EN-(py)2)2+、M(en)(phen)2+ 和 M(phen)22+ 的气相反应,其中 M 是 Mn(II)、Fe(II) 、Co(II)、Ni(II)、Cu(II) 或 Zn(II),EN-(py)2 是 1,6-双(2-吡啶基)-2,5-三氮杂己烷,en 是乙二胺,而phen是1,10-菲咯啉,已经在四极离子阱质谱仪中进行了研究。尽管配体供体基团相似,但每种配合物的反应性随金属变化的趋势明显不同。这些结果表明配位几何和电子结构对四配位金属络合物离子的气相反应性有显着影响。具体来说,对于 M(EN-(py)2)2+,与氨反应的平衡常数遵循 Mn ≈ Fe ≈ Co > Zn ≫ Cu > Ni 的趋势。M(en)(phen)2+ 配合物的平衡常数趋势为 Mn ≈ Co ≫ Ni > Cu > Zn,对于 M(phen)22+ 配合物,趋势是 Ni > Mn ≈ Fe >
The Kinetics of Bromate-Cerium(III) and -Iron(II) Reactions
作者:Toshihisa Yoshida、Yataro Ushiki
DOI:10.1246/bcsj.55.1772
日期:1982.6
decrease in the tris(1,10-phenanthroline)iron(II) concentration based on the oxidation by bromate. It was interpreted as the dissociation from [Fe(phen)3]2+ to [Fe(phen)2]2+ and phen. This is the induction period for iron(III) formation, which follows as the burst. The induction period and the rates of cerium(IV) or iron(III) form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chanism for the Belousov
溴酸盐-铈(III) 和-铁(II) 在酸性介质中的反应特别参考了它们的诱导期和反应速率。在溴酸铈 (III) 反应中,诱导期之后是铈 (IV) 形成的爆发,然后是铈 (IV) 的逐渐形成。在溴酸铁 (II) 反应中,即使没有溴酸盐,也仅在酸性介质中缓慢下降,因此它可能与基于氧化的三(1,10-菲咯啉)铁 (II) 浓度的下降不同溴酸盐。它被解释为从 [Fe(phen)3]2+ 到 [Fe(phen)2]2+ 和 phen 的解离。这是铁(III)形成的诱导期,随后是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