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Fe(II)(2-[4,6-di(tert-butyl)-2,3-dihydroxyphenylsulfanyl]acetate)2 | 1333123-12-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Fe(II)(2-[4,6-di(tert-butyl)-2,3-dihydroxyphenylsulfanyl]acetate)2
英文别名
2-(4,6-Ditert-butyl-2,3-dihydroxyphenyl)sulfanylacetate;iron(2+)
Fe(II)(2-[4,6-di(tert-butyl)-2,3-dihydroxyphenylsulfanyl]acetate)2化学式
CAS
1333123-12-8
化学式
C32H46FeO8S2
mdl
——
分子量
678.691
InChiKey
VUQWOGSZZBQXGO-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07
  • 重原子数:
    43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6
  • 拓扑面积:
    212
  • 氢给体数:
    4
  • 氢受体数:
    1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位阻酚配体的氧化还原活性金属(II)配合物:抗菌活性和细胞色素c的还原。第二部分 巯基乙酸的邻二酚衍生物的金属(II)配合物
    摘要:
    摘要2- [4,6-二(叔丁基)-2,3-二羟基苯硫基]乙酸(HLI)和2- [4]的Fe(II)和Mn(II)配合物的合成及理化性质进行了6-6-二(叔丁基)-2,3-二羟基苯基亚磺酰基]乙酸(HLII)的制备。Cu(II),Ni(II),Zn(II),Fe(II)和Mn(II)配合物的分子和电子结构的研究已在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内进行。将计算出的性质与实验性质进行了比较,并基于光谱数据阵列和量子化学计算,提出了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Cu(II),Co(II),Ni(II)和Zn(II)配合物和三种标准抗生素相比,对Fe(II)和Mn(II)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评估。发现遵循以下顺序:(1)Сu(LI)2> Mn(LI)2> HLI> Ni(LI)2> Zn(LI)2> Fe(LI)2> Co(H2O)2LI; (2)Cu(LII)2>Сo(LII)2> Ni(LII)2> Mn(H2O)2(LII)2>
    DOI:
    10.1016/j.poly.2011.07.008
  • 作为产物:
    描述:
    2-{[4,6-di(tert-butyl)-2,3-dihydroxyphenyl]sulfanyl}acetic acid 、 iron(II) acetate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73%的产率得到Fe(II)(2-[4,6-di(tert-butyl)-2,3-dihydroxyphenylsulfanyl]acetate)2
    参考文献:
    名称:
    位阻酚配体的氧化还原活性金属(II)配合物:抗菌活性和细胞色素c的还原。第二部分 巯基乙酸的邻二酚衍生物的金属(II)配合物
    摘要:
    摘要2- [4,6-二(叔丁基)-2,3-二羟基苯硫基]乙酸(HLI)和2- [4]的Fe(II)和Mn(II)配合物的合成及理化性质进行了6-6-二(叔丁基)-2,3-二羟基苯基亚磺酰基]乙酸(HLII)的制备。Cu(II),Ni(II),Zn(II),Fe(II)和Mn(II)配合物的分子和电子结构的研究已在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内进行。将计算出的性质与实验性质进行了比较,并基于光谱数据阵列和量子化学计算,提出了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Cu(II),Co(II),Ni(II)和Zn(II)配合物和三种标准抗生素相比,对Fe(II)和Mn(II)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评估。发现遵循以下顺序:(1)Сu(LI)2> Mn(LI)2> HLI> Ni(LI)2> Zn(LI)2> Fe(LI)2> Co(H2O)2LI; (2)Cu(LII)2>Сo(LII)2> Ni(LII)2> Mn(H2O)2(LII)2>
    DOI:
    10.1016/j.poly.2011.07.00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