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ibromosulphidobis(tetrahydrothiophene-S)niobium | 88475-33-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ibromosulphidobis(tetrahydrothiophene-S)niobium
英文别名
——
tribromosulphidobis(tetrahydrothiophene-S)niobium化学式
CAS
88475-33-6
化学式
C8H16Br3NbS3
mdl
——
分子量
541.031
InChiKey
JDQQAFXXWBLGDE-UHFFFAOYSA-K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氢噻吩 、 tribromosulphidoniobium(V) 以 二硫化碳 为溶剂, 生成 tribromosulphidobis(tetrahydrothiophene-S)niobium 、 μ-disulphido-μ-sulphido-bis[dibromobis(tetrahydrothiophene-S)niobium]
    参考文献:
    名称:
    四氢噻吩(tht)与三溴硫代don (V)和三氯硫代io (V)的反应以及Nb 2 Cl 4 S 3 ·4tht,Nb 2 Br 4 S 3 ·4tht和NbBr 3 S·2tht三种产物的晶体结构
    摘要:
    通过络合物形成铌(IV)化合物[(tht)2 X 2 Nb(µ-S)(µ-S 2)NbX 2(tht)2 ] [X = Cl(1)或Br(2)]。用四氢噻吩(tht)处理NbX 3 S时的氧化还原歧化反应。还原是通过将两个形式的S 2–离子氧化为S 2 2–而发生的。据认为,最初在反应中形成了NbX 3 S·2tht(3)。该反应已通过化合物(1),(2)和(3; X = Br)的晶体结构测定来表征:(1),单斜,空间群P 2 1 /c,a= 12.483(15),b= 11.818(17),c= 19.798(17)Å,β= 97.3(1)°,并且Z= 4。(2),三斜线,空间群P,a = 11.826(11),b = 12.021(11),c = 10.813(13)Å,α= 101.4(1),β= 96.2(2),γ= 98.8( 2)°,Z = 2;(3),单斜,空间群P 2 1 /
    DOI:
    10.1039/dt983000225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硫化膦,1,3-二硫烷-2-基甲基苯基- 硅烷,三甲基(2-甲基-1,3-二硫烷-2-基)- 沙丙喋呤中间体 四氢-1,2-二噻英 反式-1,2-二噻烷-4,5-二醇1,1-二氧化物 八氟-1,4-二噻烷 二(1,3-二噻烷-2-基)甲烷-D 二(1,3-二噻烷-2-基)甲烷 丁二腈,2,3-二[(1,1-二甲基乙基)硫代]-2,3-二(1,3-二硫烷-2-基甲基)- N-乙基-1,3-二噻烷-2-亚胺 N-(1,3-二硫杂环戊-2-亚基)氨基磷酸二甲酯 N,N’-1,6-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双(1,3-二噻烷-2-基甲基)酯 5alpha-[N-(亚硝基氨基甲酰)-N-(2-氯乙基)氨基]-2beta-甲基-1,3-二噻烷1,1,3,3-四氧化物 5,6-二氢-4H-1,3-二噻英-2-硫酮 4-甲基-2,6,7-三硫杂二环[2.2.2]辛烷 4-(丙氧基甲基)-2,6,7-三硫杂二环[2.2.2]辛烷 3-(1,3-二噻烷-5-基)-1-(2-氟乙基)-1-亚硝基脲 3-(1,3-二噻烷-2-亚基)-2,4-戊二酮 3,3-二甲基二环[2.2.1]庚烷-2-甲醇 2-苯基-1,3-二噻烷锂盐 2-苯基-1,3-二噻烷 2-脱氧-D-阿拉伯糖-己糖亚丙基二硫代缩醛 2-甲基-1,3-二噻烷 2-戊基-1,3-二噻烷 2-异丙基-1,3-二噻烷 2-异丁基-1,3-二噻烷 2-乙炔基-1,3-二噻烷 2-乙基-1,3-二噻烷 2-三甲基硅基-1,3-二噻吩 2-(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1,3-二噻烷 2-(三异丙基甲硅烷基)-1,3-二噻烷 2-(3,4-二羟基苯基)-5,7-二羟基-6-[(2S,3R,4R,5S,6R)-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8-[(2S,3R,4S,5S)-3,4,5-三羟基四氢-2H-吡喃-2-基]-4H-色烯-4-酮(non-preferredname) 2-(1,3-二噻烷-2-基)乙醇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烷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烷 2,5-二乙氧基-1,4-二噻烷 2,2’-乙烯双(1,3-二噻烷) 2,2-双(三甲基硅基)二噻烷 2,2-二氟-1,3-二噻烷 2,2'-(1,2-亚苯基)二(1,3-二噻烷) 1-(2-氯乙基)-3-(2alpha-甲基-1,3-二噻烷-5alpha-基)-3-亚硝基脲 1-(2-氯乙基)-3-(1,3-二噻烷-5-基)-1-亚硝基脲 1-(2-氯乙基)-1-亚硝基-3-(1,1,3,3-四氧代-1,3-二噻烷-5-基)脲 1-(2-氟乙基)-1-亚硝基-3-(1,1,3,3-四氧代-1,3-二噻烷-5-基)脲 1-(1,3-二噻烷-2-基)乙酮 1-(1,3-二噻烷-2-基)-2-环己烯-1-醇 1-(1,3-二噻烷-2-基)-2,2,2-三氟乙烷酮 1,8-二羟基-2,9-二硫杂三环[8.4.0.03,8]十四烷 1,5,7,11-四硫杂螺[5.5]十一烷 1,4-苯并二噻英,八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