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碳酸氢铵在细胞膜水平上解离成自由氨。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该物质可以通过吸入其气溶胶被吸收进入人体。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咳嗽。喉咙痛。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红肿。疼痛。
来源:ILO-WHO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s)
毒理性
立即急救:确保已经进行了充分去污。如果患者停止呼吸,开始人工呼吸,最好使用需求阀复苏器、气囊面罩装置或口袋面罩,按训练进行操作。如有必要,执行心肺复苏。立即用缓慢流动的水冲洗受污染的眼睛。不要催吐。如果发生呕吐,让患者向前倾或将其置于左侧(如果可能,头部向下)以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吸入。保持患者安静,维持正常体温。寻求医疗救助。/氨和相关化合物/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毒理性
基本治疗:建立专利气道(如有需要,使用口咽或鼻咽气道)。必要时进行吸痰。观察呼吸不足的迹象,并在必要时协助通气。通过非循环呼吸面罩以10至15升/分钟的速度给予氧气。监测肺水肿的迹象,并在必要时进行治疗……。监测休克的迹象,并在必要时进行治疗……。对于眼睛污染,立即用水冲洗眼睛。在运输过程中,用0.9%的生理盐水(NS)连续冲洗每只眼睛……。不要使用催吐剂。对于摄入,如果患者能够吞咽,有强烈的咳嗽反射,并且不流口水,则用水冲洗口腔,并给予5毫克/千克,最多200毫升的水进行稀释……。不要尝试中和。/氨及其相关化合物/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碳酸氢铵输液后氨的排泄似乎更快,这导致血液中未结合氨的水平比氯化铵输液后的水平更高。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