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oxorubicin(6-maleimidocaproyl)hydrazone | 1361644-26-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oxorubicin(6-maleimidocaproyl)hydrazone
英文别名
N-[(E)-[1-[4-(4-amino-5-hydroxy-6-methyloxan-2-yl)oxy-2,5,12-trihydroxy-7-methoxy-6,11-dioxo-3,4-dihydro-1H-tetracen-2-yl]-2-hydroxyethylidene]amino]-6-(2,5-dioxopyrrol-1-yl)hexanamide
Doxorubicin(6-maleimidocaproyl)hydrazone化学式
CAS
1361644-26-9;151038-96-9
化学式
C37H42N4O13
mdl
——
分子量
750.7
InChiKey
OBMJQRLIQQTJLR-JRZNSJKL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密度:
    1.60±0.1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二甲基亚砜:75 mg/mL(99.90 mM)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3
  • 重原子数:
    54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6.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6
  • 拓扑面积:
    268
  • 氢给体数:
    7
  • 氢受体数:
    15

安全信息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280,P301+P312,P302+P352,P305+P351+P338
  • 危险性描述:
    H302,H315,H319,H335

SDS

SDS:62d77db02c76ee0c8a4d50a9c0453137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生物活性 Aldoxorubicin (INNO-206) 是多柔比星(DNA 拓扑异构酶 II 抑制剂)的白蛋白结合前药,在酸性条件下从白蛋白中释放。该药物在多种癌细胞系和小鼠肿瘤模型中表现出有效的抗肿瘤活性。

靶点 | Topoisomerase II | Daunorubicins/Doxorubicins |

体外研究 Aldoxorubicin (INNO-206)(浓度范围:0.27至2.16 μM)能够依赖于pH值抑制血管形成并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

体内研究 在体内实验中,Aldoxorubicin (INNO-206)(剂量为10.8 mg/kg,静脉注射)显示出显著减小肿瘤体积和降低IgG水平的效果,在携带LAGκ-1A肿瘤的小鼠中有90%的存活率直至研究结束。该药物在最高达260 mg/mL多柔比星等效剂量下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并能诱导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及软组织肉瘤中的肿瘤消退。此外,与多柔比星相比,在肾细胞癌和乳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Aldoxorubicin (INNO-206) 表现出更优异的活性。

同类化合物

麻西罗霉素 领地霉素A盐酸盐 阿霉素醇 阿霉素醇 阿霉素醇 阿霉素 阿霉素 阿雷西霉素 阿洛二霉素A 阿克那霉素B 阿克那霉素 S 阿克拉霉素 铁(3+)氯化12,17-二乙烯基-3-(3-{[3-(1H-咪唑-1-基)丙基]氨基}-3-羰基丙基)-7-(3-甲氧基-3-羰基丙基)-2,8,13,18-四甲基卟吩-21,22-二负离子(1:1:1) 道诺霉素 贝鲁比星 诺拉霉素 表阿霉素 表柔比星杂质 表柔比星EP杂质F 苯甲胺,3-[4-(1,1-二甲基乙基)苯氧基]- 美多比星 罗多比星 紫红霉素A 磷酸,2-乙基己基酯,加合2,2'-亚氨基二[乙醇] 硫霉菌素E 硫霉菌素B 硫霉菌素 盐酸阿柔比星 盐酸表柔比星 盐酸莎巴比星 盐酸多柔比星 盐酸加柔比星 盐酸依达比星 盐酸佐柔比星 甲基N-[6-[(3-乙酰基-3,5,12-三羟基-10-甲氧基-6,11-二氧代-2,4-二氢-1H-并四苯-1-基)氧基]-3-羟基-2-甲基四氢吡喃-4-基]氨基甲酸酯 甲基7-乙酰氧基-4-({4-O-[3-O-乙酰基-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2,3,6-三脱氧-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2-乙基-2,5,9-三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四c烯羧酸酯 甲基7,9-二乙酰氧基-4-({4-O-[3-O-乙酰基-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2,3,6-三脱氧-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2-乙基-2,5-二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四c烯羧酸酯 甲基4-[5-[5-(4,5-二羟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4-羟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4-二甲基氨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2-乙基-2,5,7,10-四羟基-6,11-二氧代-3,4-二氢-1H-并四苯-1-羧酸酯 甲基4-({4-O-[3-O-乙酰基-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2,3,6-三脱氧-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2-乙基-2,5,7,9-四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四c烯羧酸酯 甲基4-({4-(二甲基氨基)-5-[(2,9-二甲基-3-氧代八氢-2H,5aH-二吡喃并[2,3-b:4',3'-e][1,4]二恶英-7-基)氧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基}氧基)-2-乙基-2,5,7,9-四羟基-6,11-二氧代-1,2,3,4,6,11-六氢-1-并四苯羧酸酯 甲基2-乙基-2,5-二羟基-6,11-二氧代-4-({2,3,6-三脱氧-4-O-[2,6-二脱氧-4-O-(6-甲基-5-氧代四氢-2H-吡喃-2-基)己糖吡喃糖苷]-3-(二甲基氨基)己糖吡喃糖苷}氧基)-1,2,3,4,6,11-六氢-1-T乙基r乙酰基烯羧酸酯 甲基(1R,2S,4S)-2,5,7-三羟基-6,11-二羰基-2-(2-羰基丙基)-4-({2,3,6-三脱氧-3-(二甲氨基)-4-O-[(2S,5S,6S)-5-{[(2S,5S,6S)-5-羟基-6-甲基四氢-2H-吡喃-2-基]氧代}-6-甲基四氢-2H-吡喃-2-基]-α-L-来苏-六吡喃糖基}氧代)-1,2,3,4,6,1 甲基(1R,2R,4S)-4-[4-二甲基氨基-5-[4-羟基-6-甲基-5-(6-甲基-5-氧代四氢吡喃-2-基)氧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6-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2-乙基-2,5,7,10-四羟基-6,11-二氧代-3,4-二氢-1H-并四苯-1-羧酸酯 环丁羧酸,3-(氯羰基)-2,2-二甲基-,甲基酯 烬灰红菌素X 烬灰红菌素B盐酸盐 流柔比星 洋红霉素13-环己亚基腙 氯化N-[9-(2-羧基-4-氰硫基<硫代氰酸基>苯基)-6-(二甲氨基)-3H-占吨-3-亚基]-N-甲基甲铵 氢氧化N,N,N-三甲基丁烷-1-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