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2-Ethyl-hexane-1-sulfonylmethyl)-heptane | 82374-35-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2-Ethyl-hexane-1-sulfonylmethyl)-heptane
英文别名
3-(2-Ethylhexylsulfonylmethyl)heptane
3-(2-Ethyl-hexane-1-sulfonylmethyl)-heptane化学式
CAS
82374-35-4
化学式
C16H34O2S
mdl
——
分子量
290.511
InChiKey
UYFSHCPNEUNEM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9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42.5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2-乙基己基)硫醚三氟过氧乙酸 作用下, 以 三氟乙酸 为溶剂, 以88%的产率得到3-(2-Ethyl-hexane-1-sulfonylmethyl)-heptane
    参考文献:
    名称:
    Peroxytrifluoroacetic acid oxidation of sulfides to sulfoxides and sulfones
    摘要:
    DOI:
    10.1021/jo00140a04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ULFONE COMPOUND
    申请人:Sumitomo Seika Chemicals Co. Ltd.
    公开号:EP2360143A1
    公开(公告)日:2011-08-24
    It is an objec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o provide an aprotic polar solvent mainly useful as a solvent for a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having a comparatively low melting point and excellent thermal stability.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 sulfone compound represented by formula (1), wherein, in formula (1), R1 represents a C6-C8 branched-chain alkyl group.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烷基极性溶剂,主要用作电化学装置的溶剂,具有较低的熔点和优异的热稳定性。 本发明是一种由式(1)表示的砜化合物、 其中,在式 (1) 中,R1 代表 C6-C8 支链烷基。
  • VENIER, C. G.;SGUIRES, T. G.;CHEN, YU-YING;HUSSMANN, GP.;SHEI, J. C.;SMIT+, J. ORG. CHEM., 1982, 47, N 19, 3773-3774
    作者:VENIER, C. G.、SGUIRES, T. G.、CHEN, YU-YING、HUSSMANN, GP.、SHEI, J. C.、SMIT+
    DOI:——
    日期:——
  • EP2360143B1
    申请人:——
    公开号:EP2360143B1
    公开(公告)日:2017-08-16
  • US8466324B2
    申请人:——
    公开号:US8466324B2
    公开(公告)日:2013-06-18
  • Peroxytrifluoroacetic acid oxidation of sulfides to sulfoxides and sulfones
    作者:Clifford G. Venier、Thomas G. Squires、Yu Ying Chen、Barbara F. Smith
    DOI:10.1021/jo00140a040
    日期:198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