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opper;6-(1,3,5,8,12-pentazacyclotetradec-3-yl)-1,3,5-triazine-2,4-diamine;diperchlorate;hydrate | 449146-3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opper;6-(1,3,5,8,12-pentazacyclotetradec-3-yl)-1,3,5-triazine-2,4-diamine;diperchlorate;hydrate
英文别名
——
Copper;6-(1,3,5,8,12-pentazacyclotetradec-3-yl)-1,3,5-triazine-2,4-diamine;diperchlorate;hydrate化学式
CAS
449146-32-1
化学式
C12H26Cl2CuN10O8*H2O
mdl
——
分子量
590.868
InChiKey
HIXNJDGUIKAZAO-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2.82
  • 重原子数:
    34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5
  • 拓扑面积:
    292
  • 氢给体数:
    7
  • 氢受体数:
    19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单、双和三(大环)配体的铜 (II) 配合物与无机或有机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摘要:
    [Cu(2,3,2-tet)]2+ [2,3,2-tet = bis-N,N'-(2-aminoethyl)propane-1,3-的铜(II)辅助缩合二胺]与甲醛和三聚氰胺(三聚氰胺 = 2,4,6-三氨基-1,3,5-三嗪)在大约 2 小时内得到基于三聚氰胺的单-、双-和三(大环)配体/铜(II)配合物。总产率为 30%。报道了三种不同的单铜 (II)、一种双铜 (II) 和一种三铜 (II) 复合结构,以及三铜 (II) 与苯-1,3,5- 复合物的两种主客体组装结构三羧酸盐和一种由与六氰基铁酸盐(II)反应产生的八核 Cu6Fe2 络合物。这些结构与先前报道的五种类似化合物的结构一起讨论,并得出结论,三铜(II)配合物的两种构象在能量上相似并且它们很容易相互转化。在实验结构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三铜(II)主体的结构柔性范围。Cu6Fe2 组装体的形成被认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结构上未知的
    DOI:
    10.1002/1099-0682(200206)2002:6<1464::aid-ejic1464>3.0.co;2-r
  • 作为产物:
    描述:
    sodium nitrate聚合甲醛三聚氰胺 、 (N,N'-bis(2-aminoethyl)propane-1,3-diamine)copper(II) diperchlorate 、 sodium perchlorate 在 Et3N 、 HClO4 作用下, 以 乙醇 为溶剂, 以9%的产率得到Copper;6-(1,3,5,8,12-pentazacyclotetradec-3-yl)-1,3,5-triazine-2,4-diamine;diperchlorate;hydrate
    参考文献:
    名称:
    单、双和三(大环)配体的铜 (II) 配合物与无机或有机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摘要:
    [Cu(2,3,2-tet)]2+ [2,3,2-tet = bis-N,N'-(2-aminoethyl)propane-1,3-的铜(II)辅助缩合二胺]与甲醛和三聚氰胺(三聚氰胺 = 2,4,6-三氨基-1,3,5-三嗪)在大约 2 小时内得到基于三聚氰胺的单-、双-和三(大环)配体/铜(II)配合物。总产率为 30%。报道了三种不同的单铜 (II)、一种双铜 (II) 和一种三铜 (II) 复合结构,以及三铜 (II) 与苯-1,3,5- 复合物的两种主客体组装结构三羧酸盐和一种由与六氰基铁酸盐(II)反应产生的八核 Cu6Fe2 络合物。这些结构与先前报道的五种类似化合物的结构一起讨论,并得出结论,三铜(II)配合物的两种构象在能量上相似并且它们很容易相互转化。在实验结构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三铜(II)主体的结构柔性范围。Cu6Fe2 组装体的形成被认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结构上未知的
    DOI:
    10.1002/1099-0682(200206)2002:6<1464::aid-ejic1464>3.0.co;2-r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